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逝世:一个大同之世的境界,永远是一个值得向往的目标
创始人
2025-09-27 13:32:09
0

据媒体报道,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于2025年8月4日清晨在美国匹兹堡去世,享年95岁。

许倬云先生是享誉世界的史学大师。1930年生,江苏无锡人。美国匹兹堡大学荣休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53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史学系,1956年获文科硕士学位,后入美国芝加哥大学进修,1962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获人文科学哲学博士学位。

先后任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台湾大学史学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1970年赴美,任匹兹堡大学历史系教授、校聘教授。1986年当选为美国人文学社荣誉会士。

在芝加哥大学留影

九十年代以来,许倬云先后被聘为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夏威夷大学讲座教授、杜克大学讲座教授、匹兹堡大学历史系退休名誉教授等职。1980年当选为台湾中研院院士。

著有《万古江河》《心路历程》《历史学研究》《求古篇》《开心篇》《西周史》《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挑战与更新》《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现代伦理寓言-东游记》《历史分光镜》《从历史看人物》《从历史看管理》《从历史看组织》等专著,另有专文及百科全书专篇百余篇。

王力宏与舅公许倬云先生

许倬云是生活在中西两个文明系统之间的人物,他既沐浴着中国旧文化的夕阳,同时又接受了西方现代知识系统的训练,这种中西之间的学习与生活经验,赋予了他治学的最大特色。

许倬云虽以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史为研究重心,但他的目光从未局限于中国古老的过去,他从这个国家的过去看向它的未来,又从这个国家出发,观察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与发展。

01

为普通生民著史

1930年,许倬云出生于福建厦门。

许家是士大夫世家,乾隆年间从福建搬到无锡,代代都有读书人。许倬云的父亲许伯翔毕业于曾国藩在南京办的江南水师学堂,十八岁一毕业便做了炮艇副长。许倬云出生时因手脚未发育完整无法行走,因此也无法上学,父亲的书房成了他的课堂,直到抗战结束回到无锡老家,许倬云才直接读了高中。

1949年,许倬云考取台湾大学,报的是外文系,不过他入校的国文、历史成绩引起阅卷老师的注意,便拿去给当时的校长傅斯年看,傅斯年说:“应该去读历史系。”

一年后,许倬云转入历史系,从此一生以历史为志业。台湾大学毕业后,在胡适先生的帮助下,许倬云拿到一个奖学金到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顾立雅。顾立雅是美国第一代汉学家,研究古代金文。

1962年,32岁的许倬云回到台湾,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史语所)和台湾大学任职。1970年,许倬云又回到美国,在匹兹堡大学做访问学者,之后就留在匹兹堡大学,致力于历史研究。

许倬云将自己的历史研究比喻成“做时间线上的切面”,“一段切面在这里,下一段切面在这里,上一个切面分分合合的图像,和下个切面分分合合的图像对比,你就晓得变化发生在哪里。”

1999年,许倬云在匹兹堡大学退休。此后,他便开始全力写大众史学。“我觉得既然我们老百姓要问老百姓生活上的问题,我们学历史的就应该有交代。”这便是他写《万古江河》的初衷:

从文化的角度讲“中国”的形成,也是近年来在中国出版的一系列“说中国”、“说历史”图书的初衷——为老百姓写史。

许倬云说:中国大学课程设计是从西方学来,分科系教学。中国过去的“太学”,并不分科目,而是着重整体的人文修养。今天的大学训练是分科专业,所以大学里学到的历史都是分科专业;史学专业是学做史学研究工作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于是,历史论文是给历史学家阅读,不是给一般人看的。我不赞成这一方式的教学观念。

我认为,历史是人文学科里,与人最有关联的部分:文学、艺术和音乐,激发促进内心的感受,而历史是认识自己,加强对自我的认知。

人,必须知道过去,才能知道今天,才能知道未来。所以,史学应该为一般人提供“知道自己”的基础知识。这么多年来,尤其是退休以后,我没有专业学科的职业压力,才能努力用心写大众史学。在没有退休之前,我曾经努力投入新闻界的工作,也就是希望将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提供一般人,了解社会大势。

02

“中国”是一个几千年演变的共同体

“中国”这两个字,不是一个国家,不是个政治体,不是今天所谓主权国家可以界定的,也不是个文化系统。它是文化、政治、经济、社会在一个宽大地域里边,由无数不同来源的人共同生活组成的一个几千年演变而成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就是,大家生命拴在一块儿了,命运拴在一块儿了,前途也拴在一块儿了。

能够构成这么大的团体,不是“主权”两个字可以说,也不是“血统”两个字可以说,所以我拿四五种不同的因素,编织成一个互动的、交相拉扯的一个网络系统,这个网络系统不是一时的,而是几千年上万年演变下来的。这个系统能够到今天,还相当具体,因为它有个核心,这核心是多少年来锤炼、混合、融合起来的东西。

1960年代,在台大任教期间

中国文化,由中国的中原,汇集众流,走向东亚,走向亚洲,最后就汇成大海,走向世界的大海。

天下,全世界人类的大海,一直是中国人向往的目标。孔子所说的安人、安百姓:是这个共同体的最后的目标,不是指国界之内,而是走向全世界。

西周的时候形成的“天下”观念,表示文明是全世界共有的,没有国界的。所以,这个文化传统,中国人认同的文化体本身,应是符合大同世界的理想境界。

一个大同之世的境界,虽然难以实现,却永远是一个值得向往的目标。尤其全球化的今天,应当是切合有用的理念。

03

“如何走出精神危机”

中国在这个时候,应当从传统里挖出一些东西填补这个缺陷。但是今天讲儒学的人,只抓其皮毛,不抓其精神。许多学究以繁琐来文饰浅薄,以表面的口号文饰没有内涵。

从改革开放到今天,中国没有在这一部分精神的境界、文化的境界上下力气。尤其近几十年来的恐惧、余悸未定,还在胆战心惊的状态之下,没人敢动,所以,不能单纯地说中国已经站起来了。

中国的经济已经有动力。今天我们对抗饥饿已经不成问题。我对中国对抗灾害的能力是非常佩服的,不能说效率百分之一百,但是前所未有的规模,前所未有的工作,做到这个地步不容易。

而在教育上,不是桎梏人的思想,不是圈住人的教条,而是要放手让大家自由思想。

今天学术界非常显著地崇洋媚外,也非常显著地抱残守缺,这两者是相配而行的。抱残守缺又不能见全貌,所以崇洋媚外,取外面东西来填补,没有自发的精神,有聪明才智但是不敢放,不敢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来解决自己的精神困扰和饥渴,这是值得担忧的事情。

而我的目标是希望重建新的价值是以人为本,因为人是真实的。你可以否认别的,不能否认自己。你尊重你自己,你尊重别人投射给你的他,你也尊重别人投射给你看见的自己,一层层投射,可投射到无穷。

左起:费孝通、许倬云、金耀基

以这作为一个美好、善良、正直、公平社会的定义的话,谁也不愿意不公平出在自己身上,推己及人,也许由此我们可以重建新的价值观念。

走出精神的危机,最重要的是从自身文化找到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资源。中国文化的精神在哪里?许倬云指出,一代代中国人的精神、人性,多不在四书五经和二十四史,而是在市井陋巷、山野乡村、街谈巷议、共话桑麻……

许倬云先生见证了中国近现代文化转型的起起落落,他本人亦是中国历史研究大家,而且他还是一位极具“学术良知”和“社会担当”的知识分子。

许倬云曾说:“我视个人的良心和学术规范高于一切,不会因为任何民族情感、对组织的忠诚,甚至是国籍毁掉自己的学术声誉。”这便是将个人的价值追求,投射于文化创造中去。

许倬云先生千古!

愿先生一路走好!

图文综合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工行余庆支行:金融活水润茶山 ... 在绿水青山环绕的余庆县构皮滩镇,一家承载着传统制茶工艺的茶业公司,近日迎来了发展的“及时雨”。在工行...
原创 联... 自11月初以来,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的涉台言论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位日本首相声称台湾问题是“国际...
实物教学!“0”距离触摸文博机... 在“收藏江湖”里, 你是否能看得懂、买得到 存得住、卖得掉? 各路“收藏经”学了不少, 你可厌倦了纸...
【佑安学术】专家云集 新书发布... 1 2025年11月15日至16日,备受瞩目的“2025年首都肿瘤与血管介入学术大会暨肝脏相关疾病...
香港千万富翁增至近40万人 据香港电台网站11月18日报道,花旗香港的调查显示,香港今年拥有1000万元总资产净值及至少100万...
安徽铜陵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潘荣... 据六安新闻网微信公众号消息, 11月17日下午,市委书记方正会见皖西学院党委书记潘荣华,党委副书记、...
联合国回应高市早苗错误言论,确... 自11月初以来,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的涉台言论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位日本首相声称台湾问题是“国际...
库伦文艺,从此有了家——写在库... 在库伦旗三大寺沧桑的殿宇之间,历史的呼吸深沉而绵长。当文学的笔触、美术的色彩、音乐的旋律悄然入驻这片...
淡中有至味 ——“扬州八怪”之... 踏入扬州的寻常巷陌,已经寻不见“扬州八怪”之一高翔的“五岳草堂”。那听起来好像很宏大气派的雅宅,其实...
十日谈·夜光杯X艺术节|鞠冠仪... 罗马尼亚锡比乌国家剧院话剧《妈妈》的剧照 罗马尼亚锡比乌国家剧院的话剧《妈妈》讲述了一个以商业合约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