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7月,红25军在陇东高原的山岭间疾驰,东奔西走,仿佛永不停歇。敌人始终无法弄清红军的真实意图,始终在无法掌握红军行动的情况下,试图对其展开追击。
8月21日,红25军冒着滂沱大雨行军,抵达了泾川县附近的王村。此时局势极为严峻,后方的敌军紧紧追击,前方则有第35师骑兵团和208团的堵截。北面是涌动的径河,暴雨将河水激起,波涛汹涌;南面是险峻的黄土高原。副军长徐海东焦虑地说:“眼下回旋余地非常有限,如果不能摆脱敌人,后果将不堪设想!”
在这生死存亡的时刻,军领导果断做出决定,放弃继续沿公路前进的计划,改走南方的黄土高原,试图甩开敌人。红军战士们硬着头皮开始爬上陡峭的黄土高原,眼前是悬崖峭壁,下面就是奔腾的汭河。河水因暴雨变得异常湍急,渡河难度极大。军政委吴焕先亲自指挥渡河,身上浸湿了衣衫,奔跑在河岸上,不停地指挥大声喊叫。
急雨如鞭抽打在身上,声音震耳欲聋。第一个成功渡河的是手枪团和225团,他们迅速占领了河对岸的高地,并开始警戒泾川方向。紧随其后的是军部直属机关的分队。吴政委浑身湿透,脸上挂满水珠,眉头紧锁,神情坚毅。他挥手指示:“快过去!”
自从长征开始以来,吴政委一直是哪里危险,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在军部直属机关渡河时,突然传来一声如雷般的巨响——山洪来了!暴涨的洪水迅猛冲击,形成一道水墙,狠狠扑向过河的战士们。数名战士被卷入水流之中,惊慌的呼声四起。吴政委立刻下令停滞渡河,组织力量展开救援。然而,湍急的洪流吞噬了一切,什么也无法看到。
倾盆大雨依然不曾停歇,整个队伍的辎重和人员被迫聚集在河岸,堆得如同一座山。敌人步步紧逼,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大家的目光齐聚在吴政委身上。必须争取时间继续渡河,吴政委心生一计,命令部队将供应部的布匹捆成绳索,选出几位水性好的战士尝试渡河。他们骑上大骡子,绑好布索,等洪水稍微平息后,立即跳入水中,经过一番努力,他们终于顺利地跨过河流,并将白布牢牢拴在岸边的大树上。
几位战士跟随白布索奋力游泳,成功渡河后,全军士气大振,继续过河。就在此时,山顶突然传来敌人的枪声,敌人已经追上了。军供给部正在过河,部分部队已经成功过岸,难以回援,担任后卫的223团只能背水一战。枪声和爆炸不断传来,敌人越来越近。若不能坚守,后果将不堪设想。
此时,徐副军长带领着身边的少数人员奔向223团阵地,而吴政委则带领交通队和学兵连的100多人,从右翼突袭敌人后方。其他队伍抓紧时间过河。吴政委带领队伍在一条隐蔽的小路上冲上塬顶,成功地切断了敌人后路,迅速占领了数个战略高地,并从侧后发起猛烈攻击。
“同志们,压住敌人就是胜利,绝不能让敌人逼近河边!”吴政委指挥得果敢而坚定。223团趁机发动反击,敌人没料到会从背后遭遇如此猛烈的攻击,顿时陷入了混乱,纷纷夺路而逃。乱成一团的敌军,或跳崖,或被红军疯狂追击,最终在一条泥沟里被全歼,甚至连敌军团长马开基也在混乱中被红军击毙。
战斗渐渐平息,但胜利的喜悦却没有一个人能够体会。就在这时,一个噩耗传来——红25军政委吴焕先同志牺牲了。听到这一消息,全军哀痛无比。吴焕先牺牲时年仅28岁。
刘华清上将后来回忆道:“他倒下了。他就像是夜空中划过的流星,过早地坠落在长征的路上。”
半个世纪后,1985年8月,为了纪念吴焕先牺牲50周年,刘华清和程子华、郭述申、韩先楚等将领联名写信给党中央,提议为吴政委建立纪念碑。经过批准,吴焕先的家乡河南郑州和他牺牲的地方甘肃兰州分别建立了纪念碑和纪念亭。邓小平题写了“吴焕先烈士纪念碑”的碑名;李先念为其题词:“功勋卓著”;徐向前题词:“赤胆忠心,英勇善战”。刘华清等人共同撰写了碑文。
陈冠任在《战将:中国人民解放军传奇将领纪实》一书中,详细记述了吴焕先的英雄事迹。此书成为军事畅销书之一,成为经典的军事人物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