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于2025年8月4日清晨在美国匹兹堡逝世,享年95岁。
作为华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史学大家之一,许倬云少时颠沛避难,后随家人迁往台湾,受学术大家傅斯年的影响从外语系转入历史系,又经胡适推荐,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他是作家王小波的老师,也是流行明星王力宏的舅爷。
许倬云熔古铸今,学贯中西,精通上古史、经济史、文化史、考古学、社会学,对中国文化的梳理和传承是他毕生的使命,“中国文化三部曲”作为其代表作,影响甚深。
许倬云生前饱受病痛折磨:他天生残疾,手足畸形,直到6岁都不能动,7岁才能坐上椅子;2012年,他动了两场大手术,术后不能低头,不能弯腰,只能勉强站立。
2021年,他彻底瘫痪,站立也成为难事,只剩右手食指还能动;吃饭更是要靠太太孙曼丽喂食,而写作只能靠口述。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倬云并没为病痛所臣服。
70年间,他完成了个人专著近60种、合著作品20余种、编著作品9种、论文上百篇,内容横跨古今,从历史出发,谈文化、说文明、论哲思、述生平,这不仅是著作等身,更是垂范史学。
1930年,许倬云出生于江南无锡的一个大家族。许家是士大夫世家,乾隆年间从福建搬到无锡,代代都有读书人。许倬云的父亲许伯翔毕业于曾国藩在南京办的江南水师学堂,十八岁一毕业便做了炮艇副长。
许倬云出生时因小儿麻痹无法行走,因此也无法上学,父亲的书房成了他的课堂,直到抗战结束回到无锡老家,许倬云才直接读了高中。
抗战期间,许倬云一家流亡在路上。不到十岁的许倬云经历了一次次轰炸、绞射,看到了一幕幕百姓逃亡的残酷景象。
在万县大轰炸后,从防空洞回家的路上,许倬云看到了电线上半具尸首、树干下一条大腿,一具无头女尸还有婴儿在哺奶……
在访谈节目《十三邀》里,他回忆起战时大家的团结一心、互帮互助:“满路的人奔走,往内陆走,没有人欺负人,没有人挤着上车挤着上船,都先让老弱妇女先上,自己留在后面。多少老年人走不动了,跟孩子说你们走,走...... ”
多年后,已成为一代历史学家的许倬云,依然无法忘怀少年时所看到的景象。
1949年,许倬云考取台湾大学,报的是外文系,不过他入校的国文、历史成绩引起阅卷老师的注意,便拿去给当时的校长傅斯年看,傅斯年说:“应该去读历史系。”一年后,许倬云转入历史系,从此一生以历史为志业。
台湾大学毕业后,在胡适先生的帮助下,许倬云拿到一个奖学金到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顾立雅。顾立雅是美国第一代汉学家,研究古代金文。
1962年,32岁的许倬云回到台湾,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史语所)和台湾大学任职。1970年,许倬云又回到美国,在匹兹堡大学做访问学者,之后就留在匹兹堡大学,致力于历史研究。
1999年,许倬云在匹兹堡大学退休。此后,他便开始全力写大众史学。
许倬云研究的是中国历史,身在异乡,却一辈子活在中国的文化精神里。到了晚年,身体每况愈下,于是,落叶归根之念,终成泡影。
2023年,知名学者许知远再度远赴美国,采访许倬云,交谈过半时问他,这一生,最重要的遗憾是什么?
许老停顿半晌,忽而,泪水涌满他的双眼:“但悲不见九州同啊。别人可以不悲九州同。我在抗战那边长大的人,‘中国’两个字刻在我心里的,三四千万的人被杀,被轰炸,不能忘,忘不掉。”
鲐背之年,向死而生。许倬云先生一个人屹立在时代中,就像一座陌生而重要的灯塔。今天大师远去,永远怀念许倬云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