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有一场战役十分关键,那就是夷陵之战。在这场战役里,“火烧连营” 的精彩情节,让刘备的七百里营帐在陆逊的火攻之下瞬间崩塌,这一段历史,实在是让人感慨万千。
咱们先来说说这场战役的背景。公元 221 年,刘备刚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可他心里一直惦记着两件大事,一是为关羽报仇,二是夺回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还丢了性命,这对刘备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再加上张飞也被部下杀害,这两人都是刘备的生死兄弟,新仇旧恨加在一起,刘备哪里还能忍得住?于是,他不顾赵云等大臣的劝阻,亲自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向东吴进发,决心要跟东吴算这笔总账。
刘备带领着四万多大军,再加上归顺的五溪蛮,兵力总共五万多。这在当时,也算是规模不小的征伐了。孙权一开始并不想跟刘备打仗,他还想着和刘备讲和呢,可刘备根本不答应。没办法,孙权只好暂时向曹丕称臣纳贡,避免两线作战,然后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带领五万多人马,去抵挡刘备的进攻。
刘备率领大军一路东进,一开始还挺顺利,很快就攻下了巫县,一直打到了秭归。可这时候,随军官员黄权拦住了他,黄权说:“东吴人打仗向来勇猛,咱们可不能小瞧他们。水军顺流而下,前进容易,可退兵就难了。陛下,要不我当先锋在前面开路,您在后面接应,这样才稳妥啊。” 可刘备报仇心切,根本听不进去黄权的话,他让黄权守住江北,防备魏兵,自己则率领主力沿着长江南岸,翻山越岭,一直进军到了猇亭。
到了猇亭,刘备做出了一个让人看不懂的决策,他把军队分散开来,沿着江岸扎下了几十个大营,又用树木编成栅栏,把大营连成一片,前前后后长达七百里地。刘备可能觉得,这样就像布下了天罗地网,只要东吴人敢来进攻,就能把他们一网打尽。可他没想到,这看似坚固的防线,其实藏着巨大的隐患。
东吴这边,陆逊看到刘备大军来势汹汹,并没有着急出战。他知道,刘备刚出兵的时候,士气正旺,战斗力也强,而且蜀军在上游,占领了险要的地方,这时候要是跟他们硬拼,肯定占不到便宜。所以,陆逊决定先按兵不动,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这一等,就是半年。从公元 222 年的一月到六月,双方就这么僵持着。刘备等得不耐烦了,派将军吴班带了几千人从山上下来,在平地上扎营,向吴兵挑战。东吴的将军们看到蜀军挑衅,一个个都气得摩拳擦掌,要求马上出击,可陆逊却不同意。他仔细观察了地形,觉得蜀兵在平地上扎营的兵士虽然少,但周围山谷里肯定有伏兵,这是刘备的诱敌之计,不能上当。果不其然,过了几天,刘备见东吴兵不肯交战,知道陆逊识破了他的计策,就把原来埋伏的八千蜀军陆续从山谷中撤了出来。这下,东吴将士们才知道陆逊看得有多准。
一直到了六月,天气变得酷热难耐。蜀军将士们被炎热的天气折磨得苦不堪言,刘备没办法,只好把营寨移到了深山密林之间,想让将士们凉快凉快。可他万万没想到,这个举动,却给了陆逊可乘之机。
陆逊看到蜀军移营,心里有了主意。他觉得,刘备刚来的时候,士气旺盛,不好对付,可现在他们在这儿呆了这么久,一直占不到便宜,兵士们已经很疲劳了,而且营寨又移到了树林里,这正是用火攻的好时机。于是,陆逊命令将士们每人各带一束茅草和火种,预先埋伏在南岸的密林里,只等三更时候,就直奔江边,火烧连营。
到了三更时分,东吴四员大将率领几万兵士,悄悄冲近蜀营。他们用茅草点起火把,在蜀营的木栅栏边放起火来。那天晚上,风刮得很大,蜀军的营寨都是连在一起的,点着了一个营,附近的营也就一起延烧起来。一时间,火光冲天,浓烟滚滚,整个江岸都被大火照亮了。
刘备发现火起的时候,已经来不及抵抗了。在蜀兵将士的保护下,他好不容易冲出了火网,逃上了马鞍山。可陆逊哪会放过这个机会,他命令各路吴军,围住马鞍山发起猛攻。留在马鞍山上的上万名蜀军,一下子就全部溃散了,死伤不计其数。一直战斗到夜里,刘备才带着残兵败将,突围逃走。吴军发现后,紧紧在后面追赶。还好沿途的驿站,把丢下的辎重、盔甲堵塞在山口要道上,阻挡住了东吴的追兵,刘备这才逃到了白帝城。
这一场大战,蜀军几乎全军覆没,船只、器械和军用物资,全部被吴军缴获。刘备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精心布置的七百里营帐,就这么在陆逊的火攻之下,瞬间崩塌了。他又悔又恨,可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
经过这场夷陵之战,三国鼎立的形势更加稳固了。蜀汉元气大伤,刘备也在第二年病逝于白帝城。而陆逊呢,因为这场战役,名声大噪,成为了东吴的名将。这场战役也让我们看到,在战争中,冷静的判断、正确的战术,还有对时机的把握,是多么的重要。
好啦,今天关于夷陵之战中 “火烧连营” 的故事就讲到这儿啦。如果觉得我的内容还不错,就请动动您的发财小手,点赞关注一下吧,愿您往后的日子,好运连连,财源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