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刘峙
刘峙,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在抗战期间曾担任第五战区司令,解放战争时则是徐州剿总总司令,享有显赫的权势与地位,堪称一方诸侯。早期,刘峙的表现相对出色。在北伐成功后,他被任命为蒋介石第一军第2师师长,从广东打到湖南,再到南京、徐州,并参与了对唐生智的讨伐,在这些战斗中屡有战功,因而被誉为“常胜将军”。1930年,中原大战后,他晋升为陆军二级上将,确立了自己在军中的地位。1932年,刘峙带领7个军参与了鄂豫皖的围剿行动,迫使红四方面军离开根据地,蒋介石为表彰其战功,将河南新集改名为“经扶县”——这就是他字“经扶”的由来。当时,刘峙与顾祝同、蒋鼎文、陈诚和卫立煌并列为“五虎上将”,他被认为是其中的领军人物。
然而,刘峙后期的表现却大打折扣,李宗仁曾指出了两点原因:一是刘峙本身的才能有限,最适合的职务就是师长,他的能力无法支撑更高的职位。二是随着官职逐渐增高,刘峙变得喜欢享乐,精神逐渐涣散,缺乏当年的锐气。这种心态不仅是刘峙一人的问题,也在当时的许多国军高层中普遍存在。面对成绩,他选择了安逸,不愿再为困难挑战而付出更多努力。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对刘峙的刻画也大致符合现实中的刘峙——一个无能且胆小的将领。李宗仁曾直言,刘峙身为大将,性格胆小如鼠,令人难以置信。刘峙身形圆润,性格老实,简直是“庸人多厚福”的活生生例证。国军中甚至流传着一些关于刘峙的笑话,例如他怕老婆、听到空袭警报就腿软,甚至在前线夜间解手时也要叫上几名卫兵陪伴……这些种种细节,也反映了他指挥下的军队,纪律松散,作战能力堪忧。到抗战后期,他接替李宗仁成为第五战区司令,曾在多个战场上与日军对抗,但很快败退,甚至成为敌人讽刺的对象。蒋介石虽知刘峙打仗无能,但依旧提拔他,因为刘峙“听话”,这是蒋介石所看重的品质。
二、汤恩伯
汤恩伯是国军陆军中将(后晋升为二级上将),曾担任第一战区副司令、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陆军代理总司令等职。与刘峙不同,汤恩伯不仅缺乏军事才能,还具有较差的个人品德,可以说既笨又坏。国军中最臭名昭著的部队之一,便是汤恩伯指挥的队伍。他在指挥作战时常常表现出极度的恐惧,尤其怕敌人的空袭。李宗仁曾回忆,汤恩伯每次作战时,必定带着少数随从和电话机四处流动指挥,致使司令部人员根本不知道他在哪里。汤恩伯不仅在战斗时畏战,甚至在平时也竭力避免与敌人接触,常通过商贸赚钱,这种心态直接影响了他的作战能力。抗战期间,汤恩伯曾开设面粉厂、烟厂等多个生意,试图通过经济手段应对日军的机械化战力。这种做法导致了他在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中的惨败。蒋介石对于汤恩伯的商业行为也有过批评,他指出,汤恩伯为了私利,将军队的资源用于走私和私营生意,导致战斗力的严重下降。尽管如此,汤恩伯依然被蒋介石多次委以重任,直到解放战争时,在孟良崮的战役中再次大败,蒋介石甚至愤怒至极,用手杖击打了他的头部。然而,汤恩伯最终依旧步步高升,担任首都卫戍司令,并最终成为陆军代理总司令。蒋介石对汤恩伯的过度信任,显然是基于他“忠诚”的表象,然而李宗仁却认为,这种忠诚仅仅是表面的,汤恩伯的道德与能力无法支撑其更高的职位。
三、胡宗南
胡宗南,蒋介石的头号门生,是黄埔军校一期的毕业生,早年即担任第一师师长,并在军中创造了多个“第一”,如第一个担任军长、第一个担任兵团总指挥、第一个担任战区司令等。然而,尽管蒋介石赋予他极大的信任,胡宗南的表现却远未达到预期。尽管在初期战斗中有过不小的战功,但他在对日作战中的表现平平,在解放战争时期也屡屡遭遇失败。特别是在延安战役之后,胡宗南不仅谎报战果,还在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被彭德怀打得一败涂地。此后,胡宗南被许多人质疑,甚至有学者怀疑他可能是“红色代理人”。胡宗南的儿子胡为真曾公开否认这一点,但事实证明,如果胡宗南与共产党有联系,那么他的失败似乎更具解释性。然而,胡宗南的失败不仅仅是战术上的失误,更在于他缺乏强烈的战斗意志和组织能力。退居台湾后,许多国民党高层对胡宗南的能力产生不满,陈立夫甚至在回忆录中猛烈批评胡宗南的无能。蒋介石几乎在他最需要的时候使用了他,结果却证明他始终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最终沦为国军中的“常败将军”。尽管他个人生活较为廉洁,但其治下的军队纪律松散,未能展现出应有的战斗力。
四、桂永清
桂永清,国民政府的高级将领,曾任陆军和海军一级上将,以及台后参谋总长这一职务。作为国军高层,桂永清曾有过一段相对辉煌的职业生涯。然而,在北伐之后,桂永清的表现逐渐下滑,尤其是在1938年的兰封会战中,他率领的27军在即将完成包围敌人的关键时刻,却选择不战而退,导致整个战役计划彻底失败,河南防线随之崩溃,甚至迫使国军炸开花园口以遏制日军推进。兰封会战后,桂永清被责令组建战时干部训练工作团,但在过程中因清查共党潜伏者而对270名学生实施私刑,造成了历史上臭名昭著的“綦江惨案”。这场事件引发了广泛的舆论批评,桂永清被调往德国担任驻外武官,彻底失去了在军中的地位。虽然他曾赴德国留学,但他的军事能力依然无法得到认可,甚至在抗战胜利后回国担任海军副总司令时,因为无海军经验,导致他纵容部下走私,极大地影响了海军的战斗力。最终,桂永清在台湾担任“参谋总长”期间,因病去世,留下了一个充满争议的军事生涯。
五、黄维
黄维,这个名字在淮海战役中无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指挥的12兵团在战役中彻底覆没,直接影响了整个战局的走势。尽管黄维一度被认为是国军中的“书呆子”,但指挥能力极为有限,尤其在大兵团作战上屡屡犯错。在淮海战役中,黄维盲目执行蒋介石的命令,导致部队行动缓慢,甚至未能及时识别敌方的包围意图,最终被完全困住。黄维指挥下的12兵团,在战争的关键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