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爆发后,南方八省的游击红军被重新编组并改编为新四军。新四军成立后,迅速响应国家号召,赶往皖南集结,积极投入到抗日战争的前线。然而,国民党对于新四军的迅速壮大心生忌惮,不仅设法阻挠其发展,还刻意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41年1月,新四军按照与国民党事先达成的协议,计划北上,准备渡过长江。谁料,国民党背信弃义,趁机出手,将新四军围困在皖南,制造了一场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这位人物正是经历了这场历史性事件的新四军战士——陈仁洪。陈仁洪出生于1917年,江西铅山人。他的革命生涯从童年时期就悄然开始。小时候,他便加入了家乡的儿童团,参与为红军站岗、放哨和传递情报等工作。那些年,陈仁洪深刻感受到了红军与百姓之间的紧密关系,他也因此认定红军才是真正为民众利益而战的队伍,只有我党才能最终拯救祖国。在这种环境下,13岁的陈仁洪于1930年毅然加入共青团,开始在共产党的旗帜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31年,陈仁洪加入红军,先后担任了铅山县独立营政委和警卫营政委等职务。在这些岗位上,陈仁洪不仅多次组织游击队坚守阵地、清除敌人,还带领当地群众开展转移,为中央根据地的反“围剿”战斗提供了重要支援。长期的战斗经历锤炼了他的革命信念,1932年,他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受“左倾”错误影响,1934年,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中遭遇失败,随后开始了艰苦的长征。陈仁洪未能参与长征,而是留在了根据地继续进行游击战。他通过积极策应主力部队的长征,始终坚守着根据地。而在此期间,他还成功地团结了当地的大刀会,尊重大刀会成员的家庭,使大刀会成为红军的重要盟友,为红军的游击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37年,随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陈仁洪所在的游击部队进行了改编,成为了新四军的一部分。加入新四军后,陈仁洪被任命为第三支队第五团第二营营长,迅速投入到了对敌作战的最前线。在随后的战争中,陈仁洪亲自指挥了五次繁昌保卫战,打击了敌人,为鼓舞士气和震慑敌军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事变发生时,第五团两次负担起掩护军部突围的重任。在1月7日夜间,陈仁洪率领的二营成为了前卫部队,他迅速指挥部队占领了高岭,并成功地坚守了三天,极大地为军部的突围争取了宝贵时间。紧接着,1月10日晚上,陈仁洪再次率部前往东流山,阻击敌军,为军部的突围提供掩护。在这场战斗中,陈仁洪不幸中弹受伤。
受伤后的陈仁洪在团领导批准下,隐蔽在山中养伤,直至4月,才得以恢复并随部队渡过长江,向江北的新四军第七师汇合。此后,陈仁洪担任了第七师十九旅五十六团一营营长及五十七团副团长等职务,并积极参与安徽含山和和县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工作。在此过程中,他和部队成功粉碎了多次敌人的“扫荡”行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进入解放战争时期,陈仁洪继续活跃在华东战场,他担任了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十七师副师长、第三野战军第二十四军七十师师长等职务。在这些岗位上,他积极参与了华东战场的多个重要战役,为歼灭敌军、推动革命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最终,他见证了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
建国后,陈仁洪继续参与了抗美援朝,保卫国家的战斗没有停歇。1955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并先后担任了66军副军长、24军军长、政委等职务。1969年,他升任北京军区副政委,成为副大军区职干部。1977年,陈仁洪调任济南军区副政委,1982年晋升为济南军区政委,成为正大军区职干部。直到1990年,陈仁洪因病去世,享年73岁。他的一生,充满了为国家、为民族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