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联解体之后,全球范围内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研究便未曾停止,尤其是在探讨苏联最后几年所犯的战略性错误时,学者们集中精力分析了其中的关键因素。在研究与1989年“819事件”有关的各类资料时,东西方国家普遍提出了一个疑问:克格勃,那个曾令世界畏惧的超级特务组织,为何在关键时刻没有出手?
“819事件”是苏联历史上的一场政变,涉及国防部长亚佐夫等高层人物,他们决定通过军事手段推翻时任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并维持苏联的统一。然而,事态并未如计划般发展,政变的结果是失败。在这一事件中,叶利钦与空降兵司令格拉乔夫的合作令国防部的计划彻底破裂,政变由此宣告失败。这一转折意味着苏联解体几乎已成定局。自那以后,苏联的分崩离析已无法再逆转。
许多人困惑于,为什么在这样关键的时刻,军队才是主力,而克格勃的特工反倒消失了呢?若当时克格勃能够秘密派遣特工,轻松控制叶利钦及其下属,岂不是能让政变轻松成功吗?
因此,克格勃最后一任主席——弗拉基米尔·克留奇科夫,成为了“819事件”后备受讨论的焦点。一些评论认为,是他犹豫不决、缺乏果断决策,导致了政变的失败。而克留奇科夫在政变后被捕,并最终被关入监狱,直到1994年才被“大赦”。他出狱后几乎完全淡出公众视野,直至普京上任时才因旧部关系被邀请出席典礼。这一举动也可视作普京作为曾经的克格勃成员,对前任上司的一份尊敬。
在克留奇科夫人生的最后几年,他给普京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建议。他提醒俄罗斯政府,必须从苏联的解体中汲取教训,避免内部的派系斗争,并且不要盲目依赖西方。
但究竟克留奇科夫有怎样的经历,才得以掌控这个曾经令世界恐惧的特务机构——克格勃?为何在“819事件”关键时刻,他未能出手挽救局面?
一、克留奇科夫:自学成才的努力者
弗拉基米尔·克留奇科夫于1924年出生在俄罗斯的察里津(今伏尔加格勒)。他出生的第二年,这座城市便被改名为斯大林格勒。克留奇科夫的父母是当地工人,他的童年几乎都在工厂度过,因此早期的理想便是成为一名工人。
在中学毕业后,克留奇科夫进入斯大林格勒的拖拉机厂工作,起初担任装卸工,后来被培训为画线工。可是,随着二战爆发,克留奇科夫的工人生活很快被打破。在战争初期,苏联的战局急剧恶化,德军在短短一年内便抵达了伏尔加河。斯大林格勒成为了战争的焦点,许多工厂被迁往乌拉尔山脉,城市陷入了混乱。由于克留奇科夫的身份是工人,他被免于征召,避免了成为战斗中的牺牲品。
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克留奇科夫回到了家乡继续工作。1944年,他加入了苏联共产党,并在次年成为斯大林格勒市巴里卡德区共青团的书记。战后的五年里,克留奇科夫通过自学获得了全苏法律函授学院的文凭。1950年,他进入了斯大林格勒市检查院,开启了自己的政治生涯。随着他的不断努力,1951年,他考入了苏联外交学院,开始了外交领域的进修之路。
从1951年到1954年,克留奇科夫在外交学院学习,之后进入苏联外交部欧洲司工作,并于1955年被派往匈牙利担任大使馆秘书。在匈牙利期间,他与时任驻匈牙利大使安德罗波夫结识,并因此展开了两人的深厚关系。正是在安德罗波夫的提携下,克留奇科夫的职业生涯逐渐走向了顶峰。
二、动荡时代的政治逐步上升
匈牙利事件之后,安德罗波夫因在事件中的出色表现受到苏共中央的重用,并被调回莫斯科负责与世界各国社会主义政党的联系。实际上,这个位置的职责是进行情报收集。克留奇科夫随后跟随安德罗波夫,在苏共中央从事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的外交工作。1963年,他升任苏共中央秘书处处长,并于1967年进入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开始担任克格勃的领导职位。
1974年,克留奇科夫被任命为克格勃的“对外情报局”局长,这一职位被视为将来担任克格勃主席的必经之路。在此职务上,克留奇科夫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情报经验,还见证了苏联的政治变革,亲历了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及戈尔巴乔夫三个时代的波动。
然而,克留奇科夫能够成为克格勃的领导者,实际上与他在戈尔巴乔夫面前的忠诚度密切相关。戈尔巴乔夫视克留奇科夫为一名精明能干、冷静且忠诚的干部,因此对其完全信任。1987年,戈尔巴乔夫决定将克留奇科夫推向克格勃的领导岗位。
三、如果克格勃出手,苏联是否能避免解体?
1990年代,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国内叛乱的加剧,戈尔巴乔夫尝试推动“联邦化”改革,但国内局势已经不再可控。面对日益严峻的政治危机,1991年7月,苏联的一些高层领导人,包括国防部长亚佐夫、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等人,决定发动政变,试图推翻戈尔巴乔夫,重新保住苏联统一。
政变的策划者成立了“紧急事态委员会”,并在8月19日发动了军事政变。然而,叛徒雅科夫列夫提前泄露了政变计划,叶利钦等人早有准备,最终政变在未能成功的情况下被迅速扑灭。虽然克留奇科夫作为政变的重要角色之一,确实派遣了克格勃人员去黑海地区控制戈尔巴乔夫,但在处理叶利钦等人的问题上,他显得犹豫不决。
实际上,克留奇科夫担心如果采取激烈手段,可能导致流血冲突,进一步加剧社会动荡,而这一局面他并不想看到。最终,即便克格勃动员特工,政变的结局也未必能够改变,苏联的解体已是无法避免的历史潮流。
结语
1993年,克留奇科夫等人因“叛国罪”被判刑,后来获得大赦。克留奇科夫在政治上逐渐淡出,直到1999年普京上台时,他才再度回到公众视野,参加了普京的就职典礼,并对普京的政策表示支持,同时也提出了关于内斗与对西方过度依赖的警告。克留奇科夫的经历和忠告,依然提醒着俄罗斯政府不要重复苏联解体时的错误。
——文/商学野
参考资料:《苏联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忆苏联解体》孙晓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