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作为一座人文历史深厚的城市,历来英才辈出。今天要向大家介绍一位杰出的渭南英豪,他不仅随朱元璋一同征战四方,还因其卓越贡献而改变了自己故乡的名字。这位英雄人物便是张志明,生于今天的渭南官路镇张千户村。
时光回溯至公元1363年,也就是至正二十三年。当时,朱元璋任命其侄朱文正为大都督,负责统帅外部军队并镇守洪都。洪都是当时兵家必争的重镇,只有亲信重臣才能担此重任。没过多久,陈友谅集结了约60万大军,将洪都城围得水泄不通,气吞万里,势在必得。
朱文正接到的命令是死守洪都,他与张子明并肩作战,誓言:“城破与否,生死共存。”在随后的数次激烈战斗中,尽管他们多次挫败陈友谅的进攻,但由于敌军兵力远胜己方,城池多次面临危机。朱文正和张子明无畏强敌,奋力调整防线,重新布阵,鼓舞士气,坚持捍卫这座城市的最后一线希望。
到了四月二十四日,陈友谅再次发动猛烈的攻势。朱文正亲自指挥城头的士兵放箭,并调遣火枪营进行大规模射击。这一轮攻击造成了陈友谅大军的重大损失,尸体遍布战场,血水灌满了护城河,敌军的进攻稍微有所收敛。然而,到了六月,守城的将士几乎伤亡殆尽,形势愈加严峻。朱文正与张子明商议后,决定派遣张子明去外面寻求援兵。
张子明怀着对国家的忠诚,毅然决定孤身一人前往。为了尽量减少被敌人发现的风险,他选择在夜色掩护下悄然出城,巧妙绕过敌人重重防线,昼伏夜出,竭尽全力赶往朱元璋所在的战场。此时的朱元璋正在与张士诚激战,局势不容乐观,无法顾及洪都的危急。
然而,当朱元璋得知洪都的急切状况后,虽然他仍然在与张士诚决战,但他一面指示张子明尽快返回,一面安慰说援军正在赶来。张子明在领到命令后,迅速调整心态,昼夜兼程,马不停蹄地奔回洪都。然而,命运却并未眷顾他,临近洪都时,他不幸被陈友谅的部队俘获。
陈友谅曾以高官厚禄诱降,但张子明坚定不屈,始终没有低头。面对生死抉择,张子明巧妙地提出:“降与不降,等见吾主公一面再说。”陈友谅答应了这一要求,于是驱车将他带至洪都城下。当时,站在城楼上的朱文正见状愤怒至极,认为张子明投降敌人,于是大声怒斥:“张子明,我以为你是心腹,没想到你竟背叛投敌!箭矢,射死他!”但张子明却毫不畏惧,仿佛听不到周围的怒骂,他大声喊道:“主公冤枉,我未曾投降,救兵即将到来!”说完,他为了表忠心,直接用头撞死在战车前辕。
朱文正听到张子明的最后话语,才意识到自己误解了忠臣,悔之晚矣。此时,守城的将士们听闻救兵即将到来,士气大振,大家都不约而同地重新振作起来,继续死守城池。经过85天的坚守,终于,援军突破敌人的封锁,赶到了洪都城外,陈友谅的攻势彻底被击退。接着,陈友谅退至鄱阳湖,结果被朱文正断绝粮道,最终在鄱阳湖一战中败亡。这一战的胜利,成为了大明江山的基石。
这场战争,真可谓:
改朝换代,开国大明,洪武煮酒论英雄;
谁敢突破重围,救民于水深火热,唯赖子明一腔忠诚;
三千丈的热血飞扬,换来志士的忠肝义胆;
英雄早已陨落,史册永载,万世流传千户名。
到了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后,张子明因其在洪都保卫战中的卓越表现,被列为开国功臣,名列前150名。他的忠诚与英勇被载入史册,史记中称“癸卯六月,南昌事变”。追封他为“忠节侯”。而由于张志明在军中担任“千户”职务,故故乡的村名也被改为“张千户”,以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