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之前的文章《可不是东汉丞相:曹操一生担任的时间最长的官职是什么?》中,提到曹操在迁都许昌后,担任了司空一职,并且行使车骑将军的军事权力。然而,让人感到疑惑的是,既然曹操已经成功地“挟天子以令诸侯”,并势在必得车骑将军的权力,为什么他还是选择“行车骑将军事”而不是直接担任车骑将军呢?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历史文献中并没有明确记载曹操为何不直接担任车骑将军,因此接下来要讲述的内容仅仅是个人的一家之言,大家只是可以当作参考。我个人认为,曹操之所以选择“行车骑将军事”,而非直接担任车骑将军,主要缘于汉光武帝制定的祖制及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导致他不得不作出这样的选择。
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曹操在迁都许昌后,急需一个名义上能够统揽朝政的官职,以便真正实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目的。而在那个时期,东汉的官职体系中,符合这一要求的只有四个选项:大将军、司徒、太尉和司空。曹操曾一度被任命为大将军(以太祖名义担任,封为武平侯),但由于受到袁绍的压力,他不得不作出退让。
为了避免与权势强大的袁绍产生直接冲突,曹操将大将军之位让给了袁绍,而选择了担任“三公”之一的司空。然而,根据光武帝刘秀所制定的祖制(尽管设置了三公,但具体事务却归台阁管理),这“三公”实际上是不能独自兼任将军的名号,也就是说,他们不应当拥有实际的兵权。但对于像曹操这样的割据军阀来说,兵权犹如生命,绝无放弃之理。
曹操当时的实力不足以撼动东汉的祖制,更重要的是,如果他试图兼任将军名号,势必会在名义上受到大将军袁绍的制约。因此,作为司空的曹操不得不放弃兼任将军的可能。然而,他又不能完全失去兵权,于是曹操想到了一个应急措施——他以司空的身份“行车骑将军事”,临时代理车骑将军的兵权,而不是正式兼任这一职务。
如此一来,身为“行车骑将军事”的司空曹操,不仅可以以“三公”的身份掌控朝政,还能牢牢把握兵权,同时也未违反“三公”不得兼任将军名号的祖制。值得注意的是,曹操心里明白,“行车骑将军事”只是权宜之计,待到统一北方后,他便放弃了这一临时职务,恢复充当丞相,将朝政与兵权完美地集中于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