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蜀、吴三国鼎立,经过数十年的斗争,最终三分天下的局面归晋,曹、刘、孙三家交战多年,最后的胜利者是司马氏家族。
晋朝正式建立的年份是公元265年,但若追溯晋朝的真正开端,可以追溯到公元249年。当时,司马懿作为魏国太傅,发动了著名的高平陵之变,诛杀了大将军曹爽及其亲信,成功掌控了魏国的实权。这个事件为日后的晋朝建立奠定了基础。
有人不禁疑问:既然司马懿能够篡魏,为何诸葛亮就无法篡蜀呢?这个问题极具趣味,现在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如果诸葛亮像司马懿那样去篡夺蜀汉的政权,是否能够成功?
可以肯定的是,诸葛亮即便有过篡位的念头,恐怕也仅仅是短暂的一闪而过。诸葛亮的性格和背景决定了他不具备篡位的条件。即使他一时成功地篡夺了皇位,最终等待他的也必定是一场巨大的政治灾难。
首先,从诸葛亮的主观意愿来看,他是一位典型的儒家学者,君臣之道对他有着深刻的影响。诸葛亮并没有像王莽那样,从书生身份一跃而成为皇帝。当蜀汉的政务重担落到他身上时,虽然他拥有极大的权力,但他始终没有篡位的想法。例如,当时蜀汉重臣李严曾劝他加封九锡(象征最高权力),但诸葛亮坚决拒绝。这一举动显示了诸葛亮的忠诚与克制,他并没有试图改变自己臣子的身份。
在蜀汉,诸葛亮的权力极其庞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连刘禅曾抱怨:“政由葛氏,祭则寡人。”可见,诸葛亮实际上已经掌握了国家的大权。然而,虽然他拥有巨大的权力,但他并不像一些权臣那样渴望篡位。他并没有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去夺取皇位,反而致力于辅佐刘禅。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蜀汉的权力结构说起。刘备去世前,诸葛亮虽然是蜀汉的重要人物,但他的地位并非绝对的二把手。蜀汉中有许多强有力的派系,诸如刘备最信任的法正等。法正的死使得诸葛亮在刘备托孤后,虽然名义上承担了重任,但他并不是唯一的主宰。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他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于丕,若嗣子可辅则辅之,不可辅,君可自取。”这段话既是托孤,也是考验,很多人解读为刘备对诸葛亮忠诚度的试探。毕竟,刘备建立蜀汉历经艰难,他如何可能轻易将自己的基业交给他人?
那么,为什么司马懿能在曹魏时篡位成功,而诸葛亮却无法篡蜀呢?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首先,曹魏是由曹操创立的,到了曹叡的时代,魏国已经是第三代政权。司马懿作为曹魏的重臣,虽然有一定的权力基础,但他的忠诚度远不如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诸葛亮是在刘备几乎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以极高的礼节被请出山,这份知遇之恩他感激终生。因此,诸葛亮的政治身份注定是刘备的忠臣,而一旦背叛刘备,这份政治信誉也将瞬间崩塌。
蜀汉内部有多个派系,诸如刘备的原从系、荆州系、益州系等。而忠诚于刘备的主要是原从系和荆州系,一旦诸葛亮篡位,这些派系将会成为他最大的障碍。尤其是益州系,他们对诸葛亮实施严苛的治国政策,长期以来积怨较深。刘备当年取益州系的吴懿之妹为妻,便是为了安抚益州系,防止他们反叛。倘若诸葛亮篡位,益州系必定以“诛逆亮”为名,发起反抗。
此外,刘备对诸葛亮的另一防备措施是重用李严,并让他驻守永安(重庆奉节),以防诸葛亮篡位。李严代表的是益州系,而诸葛亮则来自荆州系,两者并非同一阵营。李严掌握的重兵,是蜀汉防范外敌和内乱的重要力量。如果诸葛亮试图篡位,李严势必会反对,并可能发动兵变,甚至有可能选择投降魏吴,使得蜀汉陷入两面夹击的困境。
与此同时,诸葛亮篡位后,还需要面对益州系的强烈反对。益州系的大地主阶级早已对诸葛亮的严苛治理心生不满,他们对一个外来的、相对“陌生”的掌权者始终保持警惕。如果诸葛亮篡位,必定激起益州系的强烈反抗。而刘备虽然是外来者,但由于与益州系的联姻,他已经逐步获得了益州系的认可,刘禅的继位也代表着益州系的利益。如果诸葛亮废除刘禅,他不仅会破坏自己与益州系的关系,还将迎来益州系的全面反击。
最后,从蜀汉的整体政治生态来看,诸葛亮的权力虽然极大,但他并没有足够的底气去挑战整个国家的格局。他不敢冒险得罪诸如李严、魏延、陈到等重要人物,这些人虽然不如诸葛亮权力大,但都在蜀汉政权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旦他们反对诸葛亮的篡位,蜀汉的政权将面临严重的分裂。
综合来看,诸葛亮之所以未能篡位,是因为他缺乏司马懿那样的条件和决心。他既有个人的道德约束,也面临蜀汉内部错综复杂的派系斗争。在这种环境下,诸葛亮即使有过篡位的想法,最终也不可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