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趙英雄
赵家祠堂,这座清代御赐的宗祠瑰宝,坐落于河北省唐山市开平区四眼井街。它始建于清朝初期,占地约2500平方米,以其宏伟的建筑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吸引着世人的目光。祠堂主体建筑坐北朝南,被精心设计的围墙和套院所环绕。步入大殿,明代官员赵养蔚的坐像映入眼帘,其服饰细节保留了明代官制的独特风貌,胸前补子上的仙鹤朝阳纹样更是栩栩如生,彰显着家族的荣耀与辉煌。
这座建筑以其独特的殿顶装饰而闻名,正脊两端装饰着铁叉飞雁构件,分别镶嵌着“日”和“月”两个大字。每层都分布着九只飞雁和九个铁叉,这些飞雁能够随风摆动,巧妙地驱赶鸟类,这是清代受皇封祠庙的特有设计。南门的对联“祖居石城蒸尝万载,脉延天水俎豆千秋”以及横批“赵氏宗祠”,彰显了赵氏家族深厚的历史渊源。1935年,赵氏族人集资进行了重修工程,由当地著名艺人郝文辉完成了塑绘工作。然而,在1950年代之后,这座历史悠久的宗祠被改建为开平小学,继续承载着教育与传承的使命。
赵养蔚,明末一位忠诚的官员,曾为抵抗清军入侵而壮烈自尽。为了安抚汉族人民,清朝政府追封他为御史,并特别允许在他的祠庙中保留明代的服饰和冠帽。这座祠庙因此融合了明清两代的特色,成为了一处独具魅力的历史遗迹。
祠堂介绍
赵家祠堂,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坐落于开平二街四眼井街的心脏地带,以其雄伟的姿态面朝南方,占地约2500平方米。它被坚固的围墙环绕,内部则隐藏着一个精致的套院。在套院的核心位置,矗立着一座宏伟的大殿,殿内供奉着赵养蔚的塑像。这尊塑像须髯飘逸,目光炯炯有神,仿佛随时会从座上起身。他头戴一顶圆角长方形帽翅的乌纱帽,身着绣有“海水江牙”图案的蟒袍,胸前装饰着海水波纹和一只仙鹤回头望向红日的“补子”,腰间系着玉带,脚蹬粉底黑帮朝靴。整座塑像散发着庄重而威严的气息。
祠堂规模
在这座宏伟的赵氏祠堂大殿之上,四条岔脊上精心雕塑着骑凤仙人与众多神兽:龙、凤、狮子、海马、天马、狻猊、獬豸以及斗牛。正脊两端,除了张口吞脊的鸱吻,还有一对罕见的“铁叉飞雁”,它们分别伫立于正脊的东西两端。这种装饰在祠堂和庙宇中极为罕见,据传只有得到清朝皇帝“皇封”或“御赐”的特殊许可才能安装。这些“铁叉飞雁”由熟铁打造,高达一米四五,每只顶部都有一个茶盘大小的圆圈,分别镶嵌着“日”和“月”字——东端为“日”,西端为“月”。每只飞雁上装饰着9只飞雁和9把三股叉,分为三层排列,每层3只飞雁与3把叉。飞雁中心设有活动轴,固定在铁支柱上,仿佛随时准备振翅高飞。一旦头部或尾部增加少许重量或遇较大风力,飞雁便会像沉板一样上下摆动,使得鸟雀不敢在此停留。
在祠堂的南大门框上有对联
祖居石城蒸尝万载,
脉延天水俎豆千秋。
横批:赵氏宗祠
历史沿革
赵家祠堂,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据传始建于清朝初期,由皇帝亲自下旨建造。赵养蔚,一位明朝末年的官员,在解职后返回故乡开平,担任民团领袖“刚练”,致力于维护地方治安。当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时,赵养蔚挺身而出,组织民团铸炮筑台以抵抗入侵者。面对清兵左翼部队的逼近,他果断下令关闭城门,并用炮火猛烈反击。由于清军急于攻占北京,他们并未在开平停留太久。 随着清军占领北京并建立王朝后,为了巩固统治并吸纳汉族精英的支持,清廷开始寻找各地有识之士。得知赵养蔚的英勇事迹后,清廷决定召他入京。然而,误以为这是一场灾难的赵养蔚选择了吞金自尽。得知他的死讯后,为了赢得人心和尊重汉族英雄的精神,清廷追封他为御史,并拨款建造了这座祠堂,并允许其塑像身着明朝官服以示敬意和表彰。
赵家祠堂,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曾在1935年迎来了其最后一次华丽的蜕变。赵氏宗族慷慨解囊,使得祠堂内的塑像、壁画、天花板以及雕梁画栋等装饰焕然一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大殿上的脊兽也仿佛重新获得了生命。这些艺术作品均出自开平二街的修庙、雕塑大师郝文辉之手,其精湛的技艺赋予了祠堂极高的艺术价值。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座充满艺术气息的祠堂在解放后被征用,取而代之的是开平小学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