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左宗棠收复新疆,麾下有四大将!能打不爱财,临终一个比一个悲凉
创始人
2025-09-24 07:02:39
0

导读:凡是中国人,只要提及晚清历史,难免心中激起义愤,话语激烈,情绪难以抑制。

这情绪并非无的放矢,毕竟晚清时代堪称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最为屈辱的一章。在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碾压之下,腐朽落后的清王朝几乎毫无还手之力,只能被动挨打,屡屡失地赔款,国家尊严饱受践踏。

“犯我大清者,虽远必诛”,这句充满辛酸和嘲讽的话语,道出了当时清廷对列强侵略的无奈与愤懑。

然而,即便是在这般颓势尽显、无能为力的清朝统治中,依然有一位英雄崛起,成为那个时代仅存的脊梁。他带领麾下的勇士们,凭借坚定的意志和非凡的胆识,守护了西北的疆土,阻止了领土的瓦解,给后来的中国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这个人,便是左宗棠。

晚清朝廷普遍尸位素餐、昏庸无能,左宗棠却像是一个异类中的怪物。

首先,他终身只有举人身份,未曾获得科举中的进士功名,显得极为特别。

其次,他兴趣广泛,最喜读“杂学”类书籍,而非传统的儒家圣贤经典。他读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等,这些著作主题皆围绕“经世济民”,注重实用与治理之道。

再次,他性格刚烈,号称“左骡子”,脾气火爆,常与人发生争执,因此在那些自诩“谦谦君子”的人中并不讨喜。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性格古怪却执着的男人,后来成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而且在四人中声望最高,唯一被誉为“民族英雄”,名垂青史。

左宗棠一生的辉煌功绩,尤其体现在收复新疆这件大事上。

其实,左宗棠对新疆的关注早已由来已久。早在道光十三年,即鸦片战争爆发前七年,他入京参加会试时写下了《燕台杂感》,诗中两句“西域环兵不计年,当时立国重开边”和“置省尚烦他日策,兴屯宁费度支钱”显露出他对新疆战略地位的远见。

这两句诗堪称青年时代的左宗棠对新疆重要性的提前预言,也体现了他秉持“经世济民”实学思想的战略眼光。或许从那时起,命运的齿轮便开始转动,注定了他与新疆这片土地结下难解之缘。

当然,真正踏上这条道路,左宗棠还需经历更多艰难险阻。

科举制度是古代文人必须经历的门槛,左宗棠也未能幸免。

不过,对他而言,科举这道坎折磨了将近三十年光阴,成为他心中永远的遗憾。

但左宗棠毕竟是左宗棠,“屡试不第”的失落并没有击垮他,反而激发了他坚强的意志。他深知,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抛弃传统士大夫的窠臼,另辟蹊径。

唯有敢于担当,积极作为,才能拯救国家和百姓。

第三次落榜后返乡途中,左宗棠结识了当时的两江总督陶澍,这位道光朝的名臣以关心民生和高效行政著称,主张“为政首重务实”,对落榜的左宗棠格外器重。

陶澍甚至与左宗棠结为儿女亲家,视其为难得一见的能挽狂澜于既倒的贤臣,是大清沉沦中难得的曙光。

而陶澍并非唯一赏识左宗棠之人,另一位赫赫有名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也与左宗棠志趣相投。

林则徐在新疆回乡途中,于湖南与左宗棠会面,左宗棠侃侃而谈,畅述对西域的看法,并直言未来必须密切关注沙俄动向。

林则徐深感知音,将多年积累的新疆资料交予左宗棠,并郑重托付:“我年事已高,抵御俄人重任,愿交由你守护这片疆土,切勿让外人瓜分。”

面对这份沉甸甸的托付,左宗棠郑重点头,深知这既是前辈的期望,也是使命的召唤。

此后,左宗棠从幕僚做起,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逐渐崭露头角,最终出任闽浙总督,组建起自己的军队——楚军。

但对左宗棠来说,镇压太平天国不过是一场内战。更何况,早年他一度抱有反清思想,甚至曾考虑投靠洪秀全,对满清朝廷未必真心效忠。

他的视线依旧聚焦在外敌入侵上,特别是新疆这块他曾深怀期待且肩负托付的土地。

不出所料,新疆当时正处于危机边缘。

由英、俄两国支持的阿古柏政权,建立了“洪福汗国”,这个政权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殖民性质,是帝国主义列强为蚕食西北土地扶持的傀儡。沙俄借助阿古柏势力,趁机侵占伊犁,图谋不轨。

他们的目的非常明显:试探清廷是否有胆量反击,是否愿意坚决维护国家领土利益。

同时,他们对清廷的软弱无能心存侥幸,确信清朝仍会依赖“和谈”“赔款”解决争端。

果然,北京朝廷内部,正围绕一个惊人议题展开激烈讨论:是否放弃新疆?竟然有朝廷大臣提议“不战而降”,割让这片广袤国土,令人震惊至极。

提出此主张的,正是我们熟知的李鸿章。他作为清廷中的“海防派”代表,主张集中资源防守沿海,以抵御欧美列强,避免再重蹈鸦片战争的覆辙。

他认为新疆偏远且难以守护,放弃反而省力。

这一观点当时不乏支持者,主流士大夫普遍将“汉地十八省”视为根基,疆域边缘如新疆、西藏、东北则被轻视为“蛮荒之地”,可以割舍。

这时,左宗棠挺身而出,提出“塞防为重”的主张。

他向朝廷递交了精心撰写的《复陈海防塞防及关外剿抚粮运情形折》和《遵旨密陈片》,明确指出:“东为海防,西为塞防,二者兼重,是国家御敌之道。”

面对李鸿章对战局胜负的质疑,左宗棠慷慨激昂地回应:“未战先言不可胜利,非朝廷栋梁之风。”

左宗棠几乎凭一己之力,说服了大多数臣僚及慈禧太后。获其首肯后,他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肩负起平定西北动乱的重任。

左宗棠虽脾气火爆,却极具识人之明。他不仅在楚军中提拔了许多能征善战的将领,还亲自制定详细作战方案,力求一战奏效。

他的战略纲领用八字概括:“先北后南,缓进急战。”

“先北”着眼于北疆,阿古柏势力较弱,先集中力量攻克北部,积累战果,提升士气。

“后南”则采用“缓进急战”策略,缓慢推进保证后勤补给,同时开展地方治理,增强新疆与中央的联系,待一切准备就绪后,迅速发起猛攻,出其不意打击敌军。

果然,楚军在两员猛将刘锦堂与金顺带领下,东西分兵突进,不到两月便攻下北疆重镇乌鲁木齐,轻松完成“先北”阶段任务。

接下来,左宗棠将目标锁定南疆三座大城:达坂、托克逊和吐鲁番,攻克这三地即可奠定南疆全局。

然而,军饷问题突现危机。原本承诺的数千万两银子因李鸿章阻挠迟迟未能发放。

军饷一断,后勤难以为继,士兵缺乏补给,战争难以为续。

幸亏此时有两人鼎力相助。其一是慈禧太后,尽管她在历史上饱受诟病,但在收复新疆问题上展现了罕见的明智与魄力,动用权威强令各地督抚发放军饷。

也许她不懂领土重要性,但她看得出左宗棠是忠诚的爱国者,是为国为民的英杰。

另一位是胡雪岩,作为左宗棠一手提拔的“红顶商人”,他筹集了五百万两银子,虽高息借自汇丰银行,但正是在关键时刻解决了楚军燃眉之急。

在两人支持下,南疆战事顺利推进,阿古柏最终自尽。经过谈判,伊犁也归还清廷。

这场晚清少有的扬眉吐气之役,终于宣告胜利。

尽管战功赫赫,左宗棠及其将帅们在这场收复疆土的战斗后,命运却并不尽如人意。

西路军统帅金顺,在伊犁镇守多年,面对金银珠宝和下属贿赂坚决拒收,清廉自守,最终于1885年返京述职途中病逝,身后几乎一文不名,连殡葬费用都难以筹措。

东路军统帅刘锦棠,任新疆巡抚期间,致力于水利建设、畜牧业和农业发展,开创了边疆治理先例,然而自己依旧家徒四壁,甚至将私人收入全用来赈济军队。

他五十一岁英年早逝,死后遗产除一堆公文外,几无积蓄。

左宗棠爱将张曜,曾任山东巡抚和海军帮办大臣,将毕生心血投入地方建设和海军发展,借贷数十万两银子自用却从不取利。

病逝时家中无一私产,这位四十年重臣的凄凉境遇,令人为之动容。

另一位忠臣刘典,西征期间主管后勤,面对庞大军饷铁石心肠,病逝时连棺材钱都无,遗嘱严令家人不许动用公款。

左宗棠不得不拿出自己微薄积蓄,六千两银子,帮助刘典家人收殓善后。

至于左宗棠自己,死后只给家人留下相当于两年官薪的积蓄,这位堂堂一等重臣、谥号“文襄”,生活境况却不及普通富户。

正是这样一位“不谈和议”的铁血英雄,为晚清注入了一丝生机,也为今日中国留下了坚韧不拔、刚毅果敢的精神象征。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 在《士兵突击》中,有一幕让观众捉摸不透,那就是在与A大队演习的尾声,高城对史今的埋怨,如此怀念如果当...
原创 俄... 近年来,俄罗斯高层的言论开始频频提到“苏联依然存在”,尤其是普京的一位亲信顾问科比亚科夫公开提出这一...
原创 江... 蜀汉有五虎大将,曹魏有五子良将,而江东则有十二虎臣。五虎大将、五子良将和十二虎臣并非虚构的小说人物,...
原创 赵... 在三国演义的历史长河中,吕布和文丑两位猛将常常被拿来比较,他们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均堪称传奇。吕布在短...
原创 战... 在战国中期,秦国尚处于弱势,甚至遭到魏国侵占了河西地区。然而,自从秦孝公施行商鞅变法以来,加之后来的...
原创 大... 咱们都听过大禹治水的故事,那时候洪水滔天,人们的日子可苦了。大禹肩负重任,不仅成功治水,还划分了九州...
《三国志·战棋版》PK7黄天蔽... 哈喽大家好啊,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一些魏国PK7黄天蔽汉的热门阵容,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魏国阵容盘点 ...
原创 知... 保密局天津站站长吴敬中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对于熟悉那段历史的读者来说,吴敬中这个名...
原创 两... 百年难得一遇的好官员 两江总督唐文尧,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清正廉明的官员。由于对百姓极为关心,甚至一度过...
原创 为... 公元936年,后唐的太原节度使、名将石敬瑭为了应对皇帝李从珂的进攻,不得不作出一个震惊当时的大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