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善于经营。给这位老兄说人情的都是皇帝身边的人,作为日理万机的皇帝,不可能对天下的事情都了如指掌,往往都是身边人说啥差不多就是啥。
你看看,汉景帝时期,就能直接在皇帝身边吹风,到了汉武帝时期,一代天子一朝臣,一样左右都能吹起来,这种经营能力真不是一般人比拟的。
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
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
除此之外,李广自言 七十余战无任何战绩,他本传里面的记载比较清晰。大部分大概如同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
这种近乎脑残时的的战斗,一百人追人家三人几十里,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
结果,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几乎就是他全军覆没的真实写照,从不带脑子出门,匈奴大军入上郡,自己作为守将主帅,抛弃大军,又孤军冒进,遇见几千骑,从这时候骑,这货就不是一个合格主将,也不是一个合格郡守。
作战之前不做规划,稀里糊涂的冒进,遇到对方大部队就完蛋,全军都没有准备,覆没也就在所难免。
第一次无功而返,责任不在他,当时整个汉军怯战,李广为骁骑将军,领属护军将军,大家都一样。
第二次,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李广全军覆没。死罪,赎为庶人。
第三次。元朔六年,广复为后将军,从大将军军出定襄,击匈奴。诸将多中首虏率,以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出去瞎转一圈。
第四次,是时广军几没,罢归。汉法,博望侯留迟后期,当死,赎为庶人。广军功自如,无赏。这次几乎全军覆没。
第五次,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这次迷路了,在漠南瞎转悠。
另一次有记载的战斗还是诱杀俘虏,“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
总共五次独立领军出击匈奴,要么无功而返,要么全军覆没,要么接近全军覆没,一次迷路,这样的战绩不出彩,但是也没办法,谁让皇帝左右都能给李将军说话呢,几乎全军覆没那次有张骞背锅,第一次算是主帅背锅,迷路时候有右将军垫背,第二次无功而返时候也算正常,全军覆没那次比孙子强点没投降,至少态度端正的。
这样情况下,同一个水平的人大把,对于汉武帝来说,这帮垃圾都差不多,区别不大,这也是他一次次跌破眼镜,但是一次次能够爬起的重要原因,人家人缘经营的好,另外,实在都是矮脚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