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一发而动全身,落一子而满盘活。”这句话传达的是,即使是极其微小的决策,也可能深刻影响整个局势的发展。在古代战争频繁的时代,天下的格局往往因为诸侯们的一次轻微抉择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这些诸侯们意识到当初的决定是错误时,悔恨已晚,根本无法逆转过去的事实,只能默默承受那个选择带来的连锁反应。以三国时期为例,在那个纷争不断的时代,掌权者常常通过铲除异己来稳固政权。然而,如果那些被杀的枭雄当时没有被处死,历史的走向或许会截然不同。
比如网络上曾提到的三国时期最不该杀的三个人:一个被孙权处死,一个被关羽所杀,还有一个死于曹操之手。如果他们当时能被留一条活路,或许能够为他们自己和所代表的势力争取更多的利益和生机。
孙权杀一人
首先说孙权杀的人,那就是蜀国五虎上将之一的关羽。我们不妨细致分析,孙权杀掉关羽之后,东吴到底获得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反之,如果孙权当时选择不杀关羽,或者采取其他策略,这对东吴或其集团又会带来怎样的利好?
从领土角度来看,关羽的死亡意味着荆州至少有一半的土地落入东吴手中,这无疑增强了东吴在争夺天下中的地理优势。同时,当时蜀国势力庞大,刘备带领着残兵败将投靠孙吴,整合兵力后转战益州,其发展势头极为迅猛且难以估量。
在这种情况下,孙权斩杀关羽,实际上是平衡了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力量的对比。曹操虽大败回归,但短期内无力南下;若放任刘备壮大,东吴将直面来自蜀国的严峻威胁。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昔日盟友往往可能转为未来的敌人,孙权攻打荆州的战略并非全无道理。可杀害关羽之后,孙权不得不面对刘备的强烈报复,这在战略上却是十分吃亏的。
虽然夷陵之战中,陆逊火烧七百连营,成功击退刘备,但孙权和刘备之间的长期争斗,势必让曹操从中获利。反观如果孙权攻占荆州但选择不杀关羽,局势很可能大不相同。
刘备之所以聚集大军为关羽复仇,是因为两人情谊深厚,有“此仇不报非君子”的传统义气。如果孙权不杀关羽而是将其活捉,拿关羽与刘备交换土地和资源,刘备怎么可能拒绝?无论是出于情感还是从军队的整体利益考虑,刘备都必然妥协。
即使关羽心有不甘,也不可能轻易反叛。古代讲究“师出有名”,关羽只能忍耐,等待时机,几经磨砺后再另寻借口反攻。借助这几年的时间积累,孙权完全有可能巩固荆州的防线,让刘备面临两难:要么退让妥协,要么两败俱伤,让曹魏坐收渔利。
因此,孙权不杀关羽,显然是百利无一害。后世有分析认为孙权杀关羽,部分原因是害怕他的军事才能,但其实蜀国庞大的军事实力才是最大的威胁。孙权杀关羽更多是想显示东吴的强硬和气魄,试图震慑天下,殊不知关羽身后的刘备如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究不会轻易认输。
关羽杀一人
其次是关羽杀死的那位重要人物——庞德。庞德曾是马腾手下的勇将,在马腾东征西战中立下不少战功。曹操召马腾入许都当卫尉后,庞德转而效忠马超。随着马超兵败,庞德最终投靠曹操。
襄樊之战中,关羽威震敌军,不仅让曹魏名将曹仁不敢轻举妄动,还成功用围点打援战术让赶来的援军于禁覆灭。关羽俘虏庞德时,本欲网开一面,毕竟看在马超旧交的份上,想留他一命。然而庞德拒绝投降,关羽只能将其斩杀以立军威。
从当时形势来看,关羽的选择并无明显错误。诸葛亮在北伐时都曾斩杀马谡以正军纪,军中将领犯错遭处决并不罕见。关羽处死拒降的庞德,也在合理范围内。
但关羽未曾料到的是,这一决策最终招来了惨重的后果。历史记载,《三国志·关羽传》提到庞德之子庞会随钟会、邓艾伐蜀,攻破蜀国后,庞会秘密报复,将关羽留在成都的家属全部杀害。
关羽是否有更好的选择?答案显然是肯定的——他完全可以将庞德俘虏送回刘备处置。刘备的手腕更为高明,且看在马超面子上,庞德很可能得到宽待。这不仅能为蜀国争取更多政治资本,也能维护盟友关系。
虽然马超的名声在三国史上并不完美,但庞德若被留活,也可成为潜在的筹码或战略资源。古代战场上处死敌将,一方面为了激励军心,另一方面为震慑敌人,但庞德生死其实未必能左右整个战局。曹操多疑,也未必还敢重用他。
当然,这些分析是我们身处后世,用更全面视角回看历史而得出的结论。关羽杀或不杀庞德,都无绝对对错,只是有时选择不同,能创造更优的结果。
曹操杀一人
最后是曹操所杀的那个人,这个人既非战将,也非谋士,却对中华文明产生深远影响,他就是名医华佗。华佗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传奇人物,首次采用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开展外科手术,开创了医学新纪元,同时发明了独特的体育疗法——五禽戏。
然而曹操为何要杀华佗?原因极其简单:当曹操患头痛病时,华佗提出为他开颅手术治疗的大胆方案。这在曹操看来无异于要把他先杀死再救活。多疑而心狠的曹操自然无法接受。
即便曹操知道华佗医术高超,也清楚留不住他,但他绝不允许华佗转而救治他人。曹操性格铁血无情,曾在误杀吕伯奢家人后,当面杀死吕伯奢,秉持“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原则,怎么可能放任华佗帮助敌人。
更何况,曹操杀人毫无负疚感——曾假装梦中杀人以吓退身边仆人,又曾杀死押粮官王垕后口口声声说会照顾其家属。以此性格,华佗被杀几乎不可避免。
可曹操没料到,华佗真乃医界无双。后来曹操头痛复发,其他医生只能依赖华佗遗留的处方抓药,根本无法彻底治愈。当曹操最宠爱的儿子曹冲生病时,民间传言唯有华佗能救,令曹操陷入困境。
如果当初不杀华佗,哪怕囚禁起来,利用其家人作为筹码让他为曹操及其将士医治,恐怕更有利于曹操政权的稳固。
结语
世上没有后悔药。孙权、关羽、曹操三人杀害关键人物后,注定承担历史的后果。即使历史重演,他们或许仍会做出相同的选择。正如诸葛亮挥泪斩杀马谡,虽心痛但必须维护军纪,否则军队难以服从指挥,汉室复兴难以实现。
值得注意的是,选择不同,结局未必截然不同。历史长河中,绝大多数人只能随波逐流,极少数能够逆天改命。我们今天能做的,就是理性分析前人的选择,从中汲取教训,谨慎应对自己的人生抉择。唯有如此,史书的教诲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启迪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