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辅佐秦始皇统一六国,创立了千秋伟业,位居权臣,原本的前途可谓光明。然而,在秦始皇去世后的关键时刻,李斯的选择却彻底改变了秦朝的历史,也深刻影响了他和他儿子的命运。
李斯的故事其实充满了励志色彩,他本是一名平凡的小吏,生活琐碎,日复一日的沉闷。然而,一次偶然的经历使他对人生有了深刻的觉悟。当时他看到了两只处于不同地位的老鼠,深感“人之贤与不肖,如鼠之处境”,从而意识到人应该凭借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机会来判断其价值和成败。从此,他坚信,只有功成名就、获得荣华富贵,才能称得上人生的最大成功。
这次觉醒让他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辞去官职,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他开始学习,全面提升自己。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钻研后,李斯通过细致分析各国局势,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去秦国辅佐秦国的君主,才能在大展宏图中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李斯果断行动,首先拜访了当时在秦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吕不韦,在吕不韦的推荐下,他得到了一个小官职,并通过这个机会见到了秦王政。
李斯不遗余力地向秦王政表达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他指出:“灭除六国,完成帝业,创造统一天下的大业,这将是万世一时的伟业。”秦王政听后,顿感这是知己之言,李斯深得其心,迅速被任命为长史。此后,李斯辅助秦王政收买列国,削弱对手,最终将六国一一消灭,完成了秦朝统一的大业。李斯因而成为了秦朝的丞相,掌握了极大的权力和地位,真正实现了自己的宏大理想。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斯心中却逐渐有了不安。他深知“物极必反”,当事业达到巅峰时,往往也意味着开始走向衰退。他曾经言道:“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这番话显然揭示了他对未来的隐忧。如果他能及时止步,或许命运会有不同的结局。可是,李斯极度渴望名利,他在荣华富贵的诱惑下,一直无法摆脱对权力的执着,始终抱着侥幸心理,认为自己或许能成为那个例外。
然而,李斯并没有成为那个例外。秦始皇在一次出巡中病重去世,赵高趁机煽动胡亥继位,并说服李斯站在自己一方。赵高清楚地知道李斯的心态,深谙他的欲望,于是便用公子扶苏可能继位后的威胁,迫使李斯站到了赵高这一边,支持胡亥继位。赵高设计了“矫诏”之计,先是篡改秦始皇的遗诏,让胡亥登基,同时也让公子扶苏与蒙恬被迫自杀。
胡亥登基后,李斯表面上依然是丞相,但实际上,赵高才是实际的掌权者。李斯低估了赵高的手腕,也低估了胡亥对赵高的依赖。赵高开始控制朝政,排除异己,实行严刑峻法,清除那些不听命于他的人,包括许多秦始皇时期的老臣。赵高对胡亥说:“沙丘之谋,诸公子及大臣皆疑焉,而诸公子尽帝兄,大臣又先帝之所置也。”他建议胡亥要“灭大臣,远骨肉”,即通过杀戮与排除来巩固自己的权力。
不久后,胡亥在赵高的引导下开始清除秦始皇的儿子、女儿以及大部分秦朝的宗室成员,甚至包括那些一直支持秦始皇的臣子们。冯去疾和冯劫等重要大臣也被赵高陷害致死。李斯在这一轮杀戮中侥幸存活下来,似乎并未受到威胁。
李斯本质上是一个典型的利己主义者,他并不关心赵高和胡亥如何处置其他人,只要自己的地位不受威胁,便选择保持沉默。但他未曾料到,赵高早已盯上了他,先是通过手段离间李斯与胡亥的关系,使胡亥开始对李斯心生嫌隙。最终,赵高设计让李斯及其家人下狱,李斯被迫面对命运的惩罚。
即使被关入监狱,李斯仍试图通过撰写文章来为自己辩护,但赵高早已将所有对李斯不利的内容压制在幕后,根本不允许李斯的辩解流传给胡亥。最终,李斯在狱中被腰斩,三族被满门抄斩,命运走到了尽头。
有人或许会问,李斯作为丞相且身怀非凡才华,为什么死时竟没有人为他求情呢?其实原因并不复杂。首先,胡亥登基后,赵高已经掌握了朝政,且清除异己,导致整个朝廷变得极度危险,没有人敢为李斯出面求情。秦朝的宗室几乎被杀光,赵高的心腹充斥朝中,任何人只要敢为李斯求情,就等于在自寻死路。
其次,李斯本身是一个非常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许多他人的命运陷入危难时,他选择了保持沉默,因为他清楚自己不能为了他人冒险。实际上,李斯并非不想求情,只是他根本无法接触到胡亥,而要见到胡亥,必须经过赵高的允许,赵高岂会让任何不利于自己的信息流入胡亥耳中?所以,李斯最终无可奈何地走向了死亡,而他孤立无援的结局,正是他所作所为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