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当年修建三峡大坝,9位专家拒绝在同意书上签字,如今是否后悔?
创始人
2025-09-24 05:32:28
0

文丨历史求知所

编辑丨历史求知所

三峡,不仅是跨越了一个世纪的宏伟工程,更是一个拥有百年构想的伟大梦想。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经过长达四十多年的不断优化和完善,三峡工程的建设方案终于成熟,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开始推动这项史无前例的工程。

不过,尽管三峡工程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但它的某些局限性也引发了不少学者的质疑与反对。

本文信息主要来源于官方媒体——中国三峡集团于2021年8月2日发布的资料。为提升文章的可读性,部分细节做了适当润色,请读者理性看待,仅作参考。

如今,长江三峡工程已顺利建成,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明显减少,但我们不能忘记中国几千年来饱受长江水患折磨的历史教训。

从西汉时期起,长江流域便频繁遭遇洪涝灾害,据史料记载,直到清末约有214次大规模洪水发生,平均每十年就会出现一次严重水患。

而这些被史官重点记载的水灾,无一不是造成严重后果的灾难性事件,小规模的洪涝更是数不胜数。洪水肆虐,摧毁了无数农田和村庄,造成粮食歉收、饥荒蔓延,死伤惨重。

同时,洪水携带的污泥和废弃物滋生大量病菌,病菌随水传播,引发传染病大流行。在医学极为落后的古代,这些灾害往往伴随着瘟疫的爆发,导致大量民众伤亡。

早在1918年,孙中山先生在他的著作《建国方略》中,就提出通过筑坝来治理长江洪水,“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这就是三峡工程的雏形。

当时,国家正处于民族危机的边缘,内忧外患交织,战争频发,水灾却依然肆虐中国大地。

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31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长江流域的荆江和汉江中下游地区分别遭遇了5次和11次洪水侵袭。

当时,甚至流传着“沙湖沔阳洲,十年九不收”的民谣,反映了水灾对当地人民的深重影响。

例如,1935年的一场特大洪灾淹没了江汉平原的53个市县,农田被淹没达2264万亩,约合15000平方公里。

这一面积远远超过与江汉平原毗邻的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的总面积(仅2579平方公里)。

这场洪水让上千万百姓受灾,毁坏了40多万座房屋,更惨烈的是,约14万人在洪灾中丧生,使战乱中的国家雪上加霜。

1949年6月,中国共产党刚刚结束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正紧锣密鼓筹备新中国的成立工作时,长江再次爆发大规模洪灾。

当年夏季,连续的暴雨导致长江流域全面泛滥,洪水决堤,堤防和圩垸相继倒塌,十个省市遭受严重水灾,受灾范围与1935年洪灾相当。

此次灾害对新中国的建立和生产恢复造成了极大阻碍。

这场洪水让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高度重视长江防洪治理工作,他们寄望通过建设水利设施来控制洪水泛滥。

毛主席为表达对三峡工程的期待,还写下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的诗句,寄托了实现长江“海晏河清”的美好愿望。

三峡工程体量巨大,方案经过数十年细致规划,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智慧与心血。

然而,由于工程本身存在一定局限,也引发了不少专家的反对声音。

1992年4月3日,中国召开了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三峡工程的建设议案在会上被提出并进行投票表决。

结果显示,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664票弃权,25人未使用表决器,最终决议通过修建三峡大坝。

事实上,在规划完善过程中,国家也曾公开征求意见,反对声一直存在。

反对三峡工程的主要学者共有九位,他们是郭来喜、李玉光、廖文权、侯学煜、何格高、伍宏中、覃修典、方宗岱和黄元镇。

这些专家拒绝在三峡工程的决策文件上签字,他们为何逆流而上,坚决反对这项宏伟工程?

就在全国人大投票前几天,郭来喜在广播中听到了关于三峡工程的报告,随即写信寄往中央,要求复印多份分发给全国人大代表,信中提出了对工程计划的十大质疑。

郭来喜先生呼吁全国人大代表高度重视三峡工程的决策审查,强调这是史无前例的超级工程,必须从决策层面严格把关。

他的质疑包括:三峡工程是否真的能有效防治上游暴雨引发的洪水?如何协调防洪功能与水库泥沙淤积的矛盾?江中鱼类产卵洄游问题如何解决?等等。

这些问题均基于郭老长期实地考察与研究,是切实存在且经得起考验的疑问。

同时,这些质疑也整合了其他反对者的观点,后来学者们将其浓缩为四大主要矛盾。

第一,经济效益短期不明显。三峡大坝作为超大型工程,尽管集防洪、航运和发电于一体,但造价高达2000亿元,预计工期17年,学者担忧资金回收周期过长,难以短期见效。

相比之下,如果改为建设多个中小型发电站,工期大幅缩短且每年都有收益,资金回笼更快,经济效益是否更优?

第二,生态环境问题。大型水利工程不可避免地会对当地生态造成长远影响,三峡工程的生态影响范围广且深远。

若未能科学合理处理,可能给江中鱼类带来灾难,影响河流及沿岸陆地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第三,地形地貌变化。水坝截留泥沙和卵石,使其沉积于水库尾端,导致长江上游河床抬升,增加洪水风险。

此外,三峡工程建成后,下游冲积平原的自然造地过程将中断,且海岸线可能因缺少泥沙补给而被海水侵蚀,发生退缩。

第四,国防安全隐患。战争中,敌方往往会攻击重要基础设施,三峡大坝作为国家重点工程,一旦被毁,可能造成华中地区工业瘫痪。

若大坝坍塌,因巨大落差,洪水奔涌而下,将引发两湖三江沿岸的严重灾难,造成更大人员伤亡。

世事难料,三峡工程虽带来诸多益处,但也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潜在风险。

如今,三峡工程运行良好,其带来的巨大利益已大大超过了初期质疑的“小弊”,有效地回应了专家们的关切。

这些反对声音更多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毕竟当时工程尚未竣工,谁也无法断言其成功。

同时,我们不应苛责专家的谨慎态度,任何重大决策都需多方质疑与监督。

九位专家长期坚守一线,提出质疑、反对和监督,正是他们的坚持促使工程方更加严谨细致,确保三峡工程安全高效地完成,最终造福人民。

可以说,我们理应感谢他们为国家和民族所作出的贡献。

资料来源:人民政协网《百年梦圆——三峡工程的前世今生》;中国发改委高俊才《三峡工程——承载着几代人梦想的世纪工程》;中国知网朱成章《修建长江三峡工程势在必行》。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武... 14岁少女入宫,12年未孕;27岁重逢,连生六子!唐朝武则天的生育之谜,戳穿了历史的荒诞面具——它不...
原创 南... #南北朝初期南朝强于北朝,怎么到后来强弱逐渐逆转了? 在历史的长河中,南北朝时期宛如一幅波澜壮阔的...
非遗四川 |安安送米传说 安安送米传说 相传,安安送米传说故事发生在东汉时期的孝泉镇。姜诗、庞三春夫妇对父母十分孝顺,姜诗后被...
原创 老... 这是一组展示抗日战争时期,全国的军民同舟共济,倾尽全力,誓死捍卫祖国、追求和平、击败日本侵略者的珍贵...
原创 晚... 历史,总是留下一些令人震撼与深思的瞬间,它们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苦难与变迁,提醒我们不忘过去的教训。晚清...
原创 4... 《——【·前言·】——》 山西高平的一个普通春日,农民老张正在自家田地里挖掘。锄头碰到硬物,他以为是...
青州博物馆文物说明牌将北齐“天... 7月24日,一位文化博主拍视频反映位于山东潍坊的青州博物馆,馆藏文物的说明牌将北齐“天保”年号错写成...
原创 淮... 1948年淮海大战:邓小平的果敢决策与永城之战 1948年11月2日,淮海战场的战局突现紧急时刻。毛...
刘邦到底是不是仁义之人?且看汉... 咱今天来唠唠刘邦,这人可太有争议了,有人说他仁义,有人说他心狠手辣。那他到底是不是仁义之人呢?咱不妨...
原创 左... 导读:凡是中国人,只要提及晚清历史,难免心中激起义愤,话语激烈,情绪难以抑制。 这情绪并非无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