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初,西安咸阳机场附近的一处施工工地在进行作业时,意外发现了一座古墓。经过考古人员的紧急发掘,确定这座墓属于唐朝时期。西安作为唐代的都城,发现唐墓并不意外,但当墓志被揭开时,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墓志上镌刻的“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几个篆字揭示了墓主的身份,这一发现让公众得以了解1300年前唐朝传奇女性上官婉儿的生平。这些铭文不仅公开了她的身份,更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谜团。从这些照片可以看到,当时的考古学家并未料到这次发掘将成为一次重大历史发现,揭开了尘封多年的历史迷雾。
上官婉儿,唐代著名的女官与诗人,其祖父上官仪曾在唐高宗时期担任宰相,出身高贵。然而,上官婉儿的命运却并非一帆风顺。她的祖父上官仪因参与为唐高宗起草废除武则天的诏书,最终被武则天以“离间二圣、无人臣礼”的罪名斩首。而年幼的上官婉儿也因此全家遭受牵连,父亲上官庭芝被杀,母亲郑氏与上官婉儿被囚禁至掖庭,过上了奴婢的生活,这段沉痛的历史延续了14年。
直到上官婉儿13岁时,武则天发现她不仅在诗文上有着惊人的天赋,而且容貌出众,便开始让她担任宫中职务。史料记载,上官婉儿在宫中制诰多年,凭借出色的才华和品行,逐渐获得了武则天的高度信任,一度被称为“巾帼宰相”。她以皇妃身份管理内廷和外朝的政令文件,并提出了诸多重要建议,其中包括扩建书馆、增设学士等。她还代替朝廷评定全国的诗文,成为当时文化界的重要人物。直到公元710年,唐中宗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除去韦后一党,最终上官婉儿也未能幸免,年仅47岁时被杀害。
根据唐代墓葬的标准,墓地等级与墓道长度和天井数量有着直接关系。从考古发掘现场来看,上官婉儿的墓地结构非常复杂,包括墓道、五个天井、五个过洞、四个壁龛、甬道和墓室等部分,总长达到36.5米,深度为10.1米。
然而,墓地的状况却让人感到痛惜。由于盗墓行为的严重干扰,墓室的顶部已经完全塌陷,四面砖墙的最高部分仅剩1.3米,且墓室内没有发现任何贵重的陪葬品。除了墓志外,考古人员还在壁龛中发现了约170件陶俑和陶动物等随葬物品,极为有限。
进一步的考古研究发现,墓室内并未留下棺椁的遗迹。虽然有遗骸被发现,但经过DNA检测后确认是黄牛的枕骨,因此无法复原上官婉儿的容貌。尽管如此,由于墓志保存较为完整,考古学家依然从中获取了宝贵的线索。墓志的材质为青石,尺寸为74厘米×74厘米,厚度为15.5厘米,表面雕刻了32行文字,合计982字。
根据《新唐书》的记载,上官婉儿之所以能在武则天时期得到重用,与其深受武则天宠爱有关,后来她嫁给了唐中宗李显。可是,墓志中却显示,上官婉儿13岁时被唐高宗李治封为才人,而42岁时又被晋升为唐中宗的昭容。这一变化表明,上官婉儿不仅曾与两位皇帝有过婚姻关系,还曾与武则天共享一夫,这与史书中的记载有所出入。
墓志上的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铭文上写的是“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然而正文部分却使用了“大唐故婕妤上官氏墓志铭并序”。在唐朝的官职体系中,昭容是仅次于昭仪的皇后嫔位,属于正二品;而婕妤则为较低等级的妃子,属于正三品。由此可见,墓志的铭文在雕刻过程中出现了变化,这或许暗示了上官婉儿在去世前所经历的变故。
更有意思的是,墓志铭中有一段描述,“太平公主哀伤,赙赠绢五百匹,遣使吊祭,词旨绸缪。”这表明,太平公主在得知上官婉儿去世后深感悲痛,特意派人前来吊唁并送上五百匹绢。此举不仅彰显了太平公主对上官婉儿的深厚感情,也显示出她们之间的特殊关系。
墓志中的评价也非常肯定了上官婉儿的才华,“婕妤懿淑天资,贤明神助。诗书为苑囿,捃拾得其菁华;翰墨为机杼,组织成其锦绣。”这些文字充分体现了上官婉儿的聪慧与才情,也为她的历史形象增添了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