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04年,西汉王朝发动的讨伐大宛国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悍、最具霸气的一次远征,堪称“虽远必诛”精神的最佳体现。这个战役的背景简直充满了戏剧性,但它也留下了许多令人遗憾的历史教训。今天,我们就来细致地讲述这场决定性的战役。
(一)
大宛之战的故事说起来似乎简单——汉武帝刘彻听说了大宛国盛产汗血宝马,于是派遣使者前去索要。但大宛国不仅拒绝了请求,还杀害了使者。汉武帝怒火中烧,立即派遣贰师将军李广利领兵出征。第一次出征失败后,汉武帝决定倾尽全力,调动大规模军队,再次发动进攻,最终成功征服大宛,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汗血宝马。
然而,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背后,隐藏着许多复杂的背景和细节。
首先,大宛国到底位于何处?
大宛国位于今天的中亚费尔干纳盆地,今天的疆域包括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地区。费尔干纳盆地是一片得天独厚的土地,四面环山,气候温暖,锡尔河穿境而过,滋养着这片土地,造就了这里丰饶的农业和丰富的物产。这里一度是中亚各大势力的争夺焦点,历史上无数的刀光剑影与血流成河的故事便在这片土地上上演过。
再来说说大宛人的起源。
经过学者的考证,大宛人是希腊化的斯基泰人,斯基泰人本是中亚和黑海北岸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曾建立过强大的斯基泰王国。公元前四世纪,斯基泰王国被马其顿征服,成为其附庸。随着亚历山大的东征,斯基泰人跟随其大军东进,后来在中亚建立了多个城邦,包括大宛国。大宛国是由这些斯基泰人建立的,作为一个由多个城邦组成的联合体,拥有约三十万人口和七十座城邦,但在政治结构上,大宛国与汉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截然不同,国王并没有汉武帝那样的绝对权威。
公元前139年,张骞出使西域,亲自访问了大宛国,并向汉武帝报告大宛盛产汗血宝马。此后,西汉与匈奴的大战让汉朝损失惨重,特别是在战马上,出征的卫青与霍去病带回的14万匹战马,最终仅剩下三万匹。此时,汉武帝回想起张骞的报告,决定借助大宛的汗血宝马恢复战马的数量和质量。于是,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派遣使者前往大宛,要求交换这些珍贵的战马。
(二)
有学者认为“大宛”这个名字可能源自希腊的“爱奥尼亚”。爱奥尼亚位于今天土耳其的西南部,是古希腊的一部分。斯基泰人可能曾生活在爱奥尼亚,后来将自己的故乡名称带到了费尔干纳盆地,并用它来命名新的家园。这种情况类似于一千多年后的英国人把自己家乡的名字带到了美洲,最终创造了“纽约”。
根据史书的描述,大宛人外貌特征明显,他们通常深目高鼻,胡须浓密,符合典型的欧罗巴人种特征。公元前104年,汉朝的使者抵达大宛国的都城贵山,并见到了大宛的执政官毋寡。史书记载,大宛国不仅有国王,还有副王,这显然表明它不是一个绝对君主制国家,而更像是一个由贵族议会选举产生的执政体制。
两种文化的碰撞注定了这次谈判的失败。汉使携带了价值不菲的黄金马和大量财物,打算用这些交换大宛的汗血宝马。然而,毋寡与汉使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最终使者愤怒地摔碎了金马,扬长而去。史书上写道:“宛贵人怒曰:‘汉使至轻我!’遣汉使去,令其东边郁成遮攻杀汉使。”大宛国的贵族议会决定让郁成城派兵将汉使杀掉,表示对汉朝的蔑视。这一行为标志着大宛与汉朝彻底决裂。
(三)
大宛杀害汉使的行为激怒了汉武帝,他立即下令出兵讨伐大宛。此时,卫青和霍去病已经去世,汉武帝按照惯例任命宠妃李夫人的兄长李广利为将,带领大军征讨。李广利的军队人数庞大,包括归附汉朝的匈奴部落的骑兵和从各地征召的年轻劳改犯。
李广利的征途漫长而艰险。从长安出发,他必须穿越新疆、绕过帕米尔高原,行程约三千四百公里。这个路线不仅人烟稀少,补给极其困难,汉军在途中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为了维持军队的补给,李广利不得不向沿途的小国讨要粮草。大多数小国人口稀少、资源匮乏,根本无法提供足够的援助,甚至有些国家拒绝与汉军合作,李广利只能通过抢掠来解决困境。
在这段漫长的征途上,许多士兵因饥饿与劳累死于途中。最终,李广利带领仅存的几千残兵,勉强抵达大宛国的边境,并发起进攻。然而,他的军队在与郁成城的战斗中遭遇惨败。李广利只得撤回,依旧未能完成任务。
汉武帝得知李广利的失败后,怒火中烧,命令所有参与西征的将士不得进入玉门关。李广利与其余兵员只能滞留在敦煌,等待进一步的命令。
(四)
尽管如此,汉武帝并未放弃,他决定第二次出征大宛。这一次,汉朝准备更加充分。大军的后勤保障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李广利再次带领六万大军出发。这支军队准备充足,携带了大量粮草和运输物资,但即使如此,途中依然面临着补给不足的困境。走到吐鲁番盆地时,几乎所有的牛都被消耗掉,成为军队的口粮。
这一次,李广利不仅要面对恶劣的环境,还要征服一批顽固的小国。特别是轮台国,强硬地拒绝供应粮食,李广利愤而发兵攻打,经过激烈的战斗,轮台国最终被灭,成为了汉朝的战利品。
然而,这一行为却震慑了西域的小国,纷纷主动表示愿意纳贡与称臣,为汉军的继续行军扫清了障碍。最终,李广利带领汉军成功抵达大宛国首都贵山城。
(五)
大宛人意识到自己无法抗衡强大的汉军,立即派遣所有军队迎战。然而,由于技术差距,双方一接触,大宛军队便被汉军的强弓和弩箭压制,迅速崩溃。大宛军不得不撤入贵山城守卫。
汉军围攻贵山城长达四十余天,最终突破了城墙,俘虏了大宛国的勇士靡煎。此时,大宛的贵族议会决定与汉军和谈,并推翻了毋寡,表示愿意交出汗血宝马,并归顺汉朝。李广利同意了和谈条件,最终大宛被迫承认汉朝的统治,交出了大量战马。
李广利带着三千匹马,其中包括数十匹汗血宝马,返回汉朝途中,他还亲自派遣上官桀消灭了郁成国。
(六)
大汉王朝的这场远征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