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雍熙北伐之后,宋朝的战略发生了转变,由主动进攻转为以防御为主。而辽国则转变为攻势,采取了主动进攻的策略。这样,双方的军事力量形成了相对均衡的对峙局面,彼此在军事上保持着微妙的平衡,互有攻守。
然而,宋朝在北方刚刚恢复了相对的平静,西北的夏州却再度硝烟四起。这一局势的出现又是如何引发的呢?
夏州原本是党项这一少数民族所建立的割据政权,而党项的起源可追溯至唐朝时期的黄巢起义。黄巢起义爆发后,党项的首领拓跋思恭为了扩展自己的势力,决定加入唐朝阵营,帮助中央政府镇压黄巢的叛乱。凭借着平叛有功,拓跋思恭被唐朝任命为夏州节度使,定难军大将军,并赐予了李姓。他因此开始掌握夏州、银州、绥州和宥州四个州的军政大权,成为了事实上的夏州王。
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夏州政权虽然位处偏远,但由于采取了明哲保身的政策,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甚至在乱世之中逐渐壮大。大宋建立之初,夏州的李彝殷向宋太祖进贡表忠,并自愿更改名字以示对宋朝的敬重。李彝殷的继任者李光叡也在类似的背景下改名为李克叡,以避宋太宗的讳。
然而,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李继筠去世后,夏州政权出现了继承危机。李继筠的几个儿子年幼,李继捧作为李继筠的季弟继位,但在李氏家族内部却引起了很大不满。李继捧并非李继筠的亲弟,且缺乏足够的治国能力,许多人认为他不配继位。此时,银州刺史李克远和他的弟弟李克顺发动了叛乱,试图推翻李继捧。然而,李继捧在夏州城外设伏,成功将叛军歼灭,亲手杀死了两位叔父。
然而,李继捧的叔父仍然不少。他的一位叔父——绥州刺史李克远不满两位兄弟被杀,便向宋太宗上表,建议李继捧赴京觐见,声称只有这样才能平定夏州的乱局。宋太宗采纳了李克远的建议,下诏召李继捧进京。
李继捧的到来并非如他所愿。深感愤怒的李继捧最终将夏州的四州土地主动献给了宋太宗,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屈辱。宋太宗欣然接受,并立刻发布两道命令:一是任命新的夏州知州;二是命令李继捧的宗亲们前往京城定居。宋太宗没想到,正是这两道命令彻底激化了大宋与夏州的矛盾,导致了西北边境的持续战乱。
李继捧的族弟李继迁,时任夏州管内都知蕃落使,坚决拒绝了赴京的命令。李继迁有多重顾虑:他担心赴京后会被宋朝秘密除掉,另有心存故土和不甘心失去家族遗产的情感。他选择了逃离银州,在弟弟李继冲和谋士张浦的帮助下,带着一队忠诚的兄弟逃往夏州东北的铁斤泽。
铁斤泽是沙漠中的一块绿洲,地形险要,极适合防守。李继迁在此地建立了反宋根据地,并迅速通过祖先的威望与党项大部落的联姻等手段,逐步扩大自己的势力。从太平兴国七年到九年(982年-984年),李继迁与宋朝展开了几场激烈的战斗,尽管除王庭镇之战外,他几乎在其他所有战役中落败。
尤其是在铁斤泽之战中,宋朝派出的夏州知州尹宪和巡检使曹光实率领五千精锐骑兵进行夜袭,将李继迁的老巢摧毁,斩杀了三千多名士兵,俘虏了李继迁的妻儿,且夺得了大量战利品。然而,李继迁及其核心成员趁乱逃脱,继续策划反宋的斗争。
在北方的黄羊坪,李继迁艰难地集结了两千多人的队伍。凭借顽强的生存意志和战略眼光,李继迁的反宋斗争在此再度取得了转机。雍熙二年春,银州的拓跋遇因不满苛税而起兵反叛,李继迁收到拓跋遇的来信后,决定趁机发动进攻,终于成功占领了银州。
在李继迁的反攻下,他不仅占领了银州,还趁黑夜烧毁了会州,彻底摧毁了宋朝在这一地区的战略支撑点。这一连串的战果令宋太宗怒不可遏,决定加大对李继迁的打击力度。
接下来的几年里,宋朝采取了军事打击、政治劝降和经济封锁等多种手段,试图迫使李继迁屈服。然而,李继迁屡次在各个战场上以顽强的反抗打破了宋朝的计划,甚至在宋朝的政治劝降下与李继捧一同投靠了辽国,令宋太宗的策略彻底失败。
不久后,李继迁在盗取了宋朝送往灵州的军用物资后,再度引发了大规模的冲突。宋太宗决定再次派遣大军进行讨伐,但五路大军的效率低下,结果在面对李继迁的顽强反抗下再次失败。
最终,正当宋太宗计划再次出征时,意外去世。李继迁与大宋的斗争并未结束,继位的宋真宗继承了父亲未完成的征战,继续与李继迁的后代进行着漫长的抗争。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