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科技馆总是要按照行业、专业、地域和年代来划分并设置展厅,但是对于一些特定的人物和事件,往往也会有醒目的安排,以便让观众一目了然,留下深刻的记忆,并且继续传播出去。这样“名人堂”和特定的展厅安排就迎运而生。
计算机博物馆要不要也建一个“名人堂”?或是记念厅?
这是一个很简单又复杂的问题,对此听说就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赞成设立名人堂,可也有人以为要建名人堂,就要先成立一个审定委员会,要制定一个确定“名人”的标准,才能稳定持续实施。大家知道,当前的“社会名人”除了文艺界可以如走马灯一样,此起彼伏,名星、歌星、艺术家、大师甚至“□□之父”遍地走。而对科技界的“名人”要求就严格多了,不仅要有院士头衔、要有行政级别、有职务、有国家级成果、还要有获得各种填补了诸多空白的国内外权威等级奖励,不一而足,所以博物馆设不设“名人堂”好像也不能由自己轻易拍板确定。
我以为计算机博物馆毕竟是一个非官方的科普机构,几十年来成百上千的计算机前辈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贡献,有的科学家终身奉献留下了英名永驻,也有更多的管理干部、科技人员、技术工人和专业教师如同昙花一现般崭露头角,在行业的进程中此起彼伏推波助澜,与时俱进做出各种各样地显赫贡献,为行业、为学科前进提供了动力,有的前辈甚至一度创造了“技术突破”。不过随着技术更新星移斗转,时过境迁,他们的名字随着所创造的功绩也慢慢地被时代遗忘。
作为一个行业博物馆,肯定要精心细致地展现技术进步的历程,有一个科普任务,要记忆历史,记忆行业的发展过程,传承创业前辈的精神,不仅要展示技术,也要介绍人,要讲述前辈的事迹,讲述他们的创业故事。
我以为计算机博物馆如果能够设立“名人堂”当然很好,但是如果一时没有设立“名人堂”的打算,也没有关系。不过,设立一个“前辈创业功绩厅“,却是必不可少的,也更适合于博物馆的宗旨,让观众知晓前辈在不同年代的创造,领会到计算机行业几十年来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前进的,更生动、更细致。
从1956年开始,中国计算机事业一路高歌发展,“订规划、育人才、建机构、造设备、促应用”,从面对科学、面对国防,奠定发展基础,支撑“两弹一星工程”,成效显著。经过前30年的艰辛努力,到80年代转而面向全国城乡,面向经济建设和各行各业应用,才有了当前的信息时代,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以及网络应用奠定发展基础和腾飞动力。当然许多前辈没有留下自己的贡献细节,更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我以为博物馆有必要回顾前辈经典的功绩,展现给当前的观众,以推动产业持续进步。
70年来,计算机事业天天在前进,每天、每周、每月都有新的技术、新的产品和成果出现,时过境迁,回顾、解析这些进步,才能看到它们对整个产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中国计算机第一个十年打造的近百台电子计算机的研制者都有无数的创造;
每一台“功勋计算机”都有无数的应用故事;
生产、组装各型计算机的器件、部件和工装也有难以计算的贡献;
许多机型的应用都有科学院、科研院所、部委企业管理干部的贡献;
数学家、核科学家、力学家、国防、国民经济各领域人员功不可没;
高校、中专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著书授课育人;
早年,近千位计算机机房的机长和维护人员、实验员的庞大团队值守在应用的第一线;
磁鼓、磁心、磁盘存储器,从烧制、测试、组装都有精巧动人的故事。
如何选择和表达,让这些故事进入博物馆也有不同的视角和表现方式:
1957年9月28日,计算所莫根生从广播厂取回103机图纸,转送738厂;
1959年,时任地委副秘书长前程大好的王中田请求调到计算所工作;
1962年,738厂孙宗英牵头组织磁心自动测试设备研制攻关全面应用;
1963年15所方荣清完成浸焊设备和工艺,向百余单位推广;
1965年,华东计算所虞浦帆研制的快速打印机,保障于敏攻关;
1969年,邮电研究院8万枚磁心存储1万汉字点阵,首开汉字数字处理;
1973年,江汉油田用121机完成潜江第一张水平叠加地震地质剖面图;
1976年,郭平欣慧眼识才支持王选的激光照排;
设想推荐的原则:
第一,从无到有:早期典型的计算机型号,特别是批量型号及主持人;
第二,独创:生产工艺和检测设备,磁心存储器自动穿板是精巧典范;
第三,计算机事业的重大事件,重大贡献和应用项目。
第四,推荐原则,要有20年以上的沉淀期,以求准确可靠并实在。
博物馆开幕的时候可以推出30一40项;
以后每年(季度)通过不断的挖掘资料和评审,可以不断推出添加,众多观众也有参与机会。
我有一次住院,带了一册《郭宝昌的故事》,小护士问,您还有精力看书?
我说,他是我的中学同学才带进病房,你知道郭宝昌吗?她说,不知道!
那你知道《大宅门》吗?知道!知道!!
可见,在专业圈子之外,公众往往知道事件、记得住故事,而忽略名人姓名!
三联书店2015年隆重出版,现网上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