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蒋介石对人才的选拔标准,始终重视革命光荣的历史背景,他对前北洋旧官僚持谨慎态度,不轻易启用;而对党内与他有恩怨的左派、共产党成员、西山派以及汪胡派,也都保持敬而远之的态度,防备心极强。蒋的亲信集团主要分为三大派系:党务工作依赖CC系,军事力量主要掌握在黄埔系手中,政务则由政学系把控。
2. 蒋介石的黄埔军校学生宋希濂曾总结说:“蒋介石用人的次序非常明确,第一是亲戚,第二是同乡,第三才是学生。但真正掌握军权的,多数还是亲戚和同乡。”
3. 陈其美在成为沪军都督后,蒋介石从日本归国,担任沪军第五团团长,彼时黄郛担任第二师师长。三人结拜为兄弟,陈其美为长兄,黄郛为二哥,蒋介石为最小的弟弟。
4. 陈其美是蒋介石最铁杆的兄弟,民国初年的革命浪潮中,哪里有陈其美的活动,哪里就有蒋介石的身影。1915年2月,陈其美从日本回到上海筹划反袁起义,临别时,蒋介石郑重地对他说:“假如你此行不幸被袁氏所害,我必当做你的‘第二化身’,完成你未竟的事业!”一年后陈其美在上海遭遇暗杀,蒋便以“第二化身”的身份自我激励,继续奋斗。陈家四大家族中,陈果夫和陈立夫为陈其美的子侄,因此蒋介石对他们格外倚重。
5. 民国时期有一句讽刺国民党政权的打油诗:“子向父宣誓,弟对兄效忠,翁婿成搭档,父子共掌兵,亲家正副手,叔对侄下令,同窗为阁僚,连襟同理政,同乡随左右,君臣是师生。”这形象地反映了国民党内部错综复杂的亲缘关系和利益网络。
6. 政学系既是内部宰辅,又是地方封疆大吏的聚集地。成员多为北洋时期便开始积累权势的政客,个个不是小官,都是高官厚禄的“治世能臣”。政学系以谷钟秀、张绍曾为先驱,后来李根源、杨永泰成为中坚力量,尊奉黄郛、张群为领袖,旗下拥有《大公报》作为喉舌。政学系还广泛结交那些被黄埔系和CC系排斥的政军人物,如刘镇华、黄绍竑、熊式辉、吴鼎昌、张公权、陈仪、沈鸿烈等。
7. 1928年,国民政府名义上完成全国统一后,杨永泰献上妙计,仅十二字:“军事化整为零,财政化零为整。”具体执行策略为:用经济手段瓦解冯玉祥集团,采取政治策略解决阎锡山集团,用军事力量对付桂系,采用外交方法对付奉系。学者唐德刚称这策划为“隆中对”。
8. 据王柏龄回忆,黄埔军校初创时,基层干部中有两成来自保定军官学校,六成来自云南讲武堂,王柏龄作为蒋介石在保定军校的同学,二人后来一同赴日本深造军事,黄埔军校成立后,王任教授部主任。
9. 蒋介石和张群在保定军校时期相识。1907年初,两人同被派往日本学军事。在日本期间,他们成为莫逆之交。张群曾说:“自保定时代起,我与蒋介石不知为何就是特别投缘。”原本打算学步兵的张群,因蒋的劝说,中途转学炮兵。
10. 蒋介石虽然是黄埔军校校长,但由于资历较浅,身份较年轻,校内多有不满。粤军总司令许崇智的参谋长陈翰誉公开表示:“许总司令不听我的话,老是信任介石,让他去办军校,实际上许总司令自己办才是最好。”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校长邹鲁也认为:“我们师范学校本就很好,只要加强军训,文武兼备,何必另设军校?”
11. 王柏龄是蒋介石在军校的心腹,但据说能力平庸,还沉迷鸦片,常常不在校,遇事难以联系。蒋后来转而重用何应钦。何任军校总教官,教导团成立后任团长,成为军校的重要骨干。
12. 北伐前夕,黄埔军校教育长方鼎英因校内派系争斗激烈,向蒋介石请辞。蒋不同意,安慰他说:“政治问题可以找国民政府代主席谭组庵先生,党派问题找中央党部代主席张静江先生,你只需专注教育工作。”并任命方鼎英兼任代校长,稳住局面。
13. 1925年1月25日,青年军人代表推举蒋先云、曾扩情、贺衷寒、何畏能四人组成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筹备会,这标志着黄埔系左派“青年军人联合会”的诞生。随后,戴季陶领导的右派迅速组建“孙文主义学会”,重要成员包括戴季陶、王柏龄、陈诚、贺衷寒、缪斌,后来胡宗南、吴铁城也加入这一派系。
14. 1924年,黄埔军校正式成立,原名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关于校长最初人选众说纷纭,有人说孙中山最初指定许崇智,有人说是程潜,蒋介石和李济深被定为副校长。但蒋不愿居于人下,中途回上海,后由张静江、戴季陶力劝,孙中山最终任命蒋为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兼黄埔军校校长。
15.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发现心腹曾扩情对他不忠,获释后立即下令:“曾扩情无耻,永不录用。”将其彻底打入冷宫。
16. 何应钦在黄埔系仅次于蒋介石,位居第二,但两人时有摩擦。1927年8月,蒋宣布辞职,数月后重掌权力,四面八方纷纷致电请其复职。蒋曾向下属抱怨:“冯焕章、阎百川都发来了拥戴电,为什么他(何应钦)迟迟不发?他究竟打什么算盘?”
17. “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时,何应钦对外交部长罗文干说:“国家形势如此危急,你们外交家应积极运用外交手段,此刻不行动,还等何时?”罗文干脸红回应:“你懂什么?弱国无外交。”
18. 黄郛被视为亲日派,何应钦更为亲日派,黄郛曾辱骂何应钦为“汉奸”。
19. 中原大战结束,论功行赏时,表现突出的陈诚由师长晋升为军长,但因年轻资历浅,没人愿意归顺,陈诚的军长名义上管辖一个师,实则名存实亡。陈诚任军政部长后,顾祝同等人心存不满,但顾圆滑地对外表示:“我早向蒋委员长推荐过,军政部长只有陈辞修(陈诚)胜任。”
20. 中原大战期间,蒋派何成浚负责平汉线的杂牌军指挥,总部设在河南漯河。何从汉口调来两种“战略物资”:一批中外名厨和一群高级妓女。同时在漯河街头设立“军中之家”,设施奢华。战争期间,依靠这两样“战略物资”,何成功稳固了平汉路的战线。
21. 1940年,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调任远征军司令长官,按理战区副司令孙连仲应升任司令,但蒋介石却调来蒋鼎文。蒋鼎文到任时,孙连仲为他举办盛大欢迎会,演出京剧《群英会》,其中“蒋干盗书”一折中,饰演蒋干的丑角表现尤为夸张,明显是嘲讽蒋鼎文“盗官”之举。
22. 胡宗南是黄埔系中升迁最快、掌握军权最大的一位,且是复兴社十三太保成员之一。有感慨者说:“黄埔系确实是蒋委员长的嫡系,而胡宗南则成了他的‘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