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英曾自述,太平天国有高达2700位王爵,王爷遍地走,一抓一大把。关于是否真的有2700位王爵,学界有很多争议,但王爵泛滥、滥封的现象却是不争的事实。在李秀成的回忆中,他就专门提到了太平天国的大规模分封,并在其中对洪秀全表示了深深的不满和无奈。
滥封现象直接导致了王爵的“含金量”下降,王爵与普通将领几乎没什么差别。但太平天国的“五军主将”却并不随意,严格限制在五人之内,并且这些主将的地位非常高,绝非一般的“主将”或者“天将”。他们的身份是方面军的总指挥,背负着相当重要的职责。
1851年3月,太平军进入武宣东乡,洪秀全自称天王,并开始设立“五军主将”这一制度,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政权。在“五军主将”的任命上,不仅体现了各方实力的较量,还需要考虑资历、内部权力博弈与妥协。
首先是中军主将杨秀清,他作为“天父”,在宗教地位上高高在上,虽然他名列首位,但由于身体不佳,实际上未能发挥实际的军事指挥作用。前军主将萧朝贵,则是亲自率兵打击清军,带领大军征战四方,攻城掠地,堪称太平军的“战神”。由于萧朝贵频繁亲临前线,且麾下精兵悍将众多,实际的威望和影响力远超杨秀清,因此他被列为第二位。
然而,表面看中军主将拥有巨大权力,实则并不完全如此。杨秀清尽管地位特殊,但他的影响力始终被萧朝贵所掩盖,后者多次亲自参与重大战役,并在关键时刻“下凡”,稳定了军心,激励了士气。
紧随其后的后军主将是冯云山,他的排名第三,这更多的是一项妥协。冯云山不仅是太平天国的“首义五王”之一,更是实际的缔造者之一。冯云山带领的紫荆山区3000教徒为金田起义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支持,但为了避免内部纷争,他选择不拆穿“下凡”的谎言,忍辱负重。
至于左军主将石达开和右军主将韦昌辉,分别位列第四和第五。韦昌辉的家族背景和财富远非石达开所能比拟,但两者都是重要的军事力量,冯云山将他们安排在这个位置上,主要是用以对抗杨秀清和萧朝贵的教派力量。虽然他们的资历不如杨、萧二人,但他们的存在在太平天国的内部博弈中至关重要。
当初在武宣东乡建立的“五军主将”制度,并不是简单的任命问题,而是有着深刻的权力平衡和安排。每个主将都深知其中的奥秘,也都心服口服。在太平天国的早期胜利中,五大主将的协作与斗争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五大主将制度逐渐发生了变化。1852年6月,冯云山在蓑衣渡战死,9月萧朝贵也在长沙战役中被炮弹击毙,太平天国的军事力量失去了两位重要的骨干。随着五军主将的空缺,杨秀清的权力迅速扩大,太平天国的内部局势也开始发生变化。
1856年,天京事变爆发,韦昌辉杀害了杨秀清,而洪秀全则在石达开的压力下处决了韦昌辉。此时,剩下的五军主将仅剩下了石达开一位。石达开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新的军事领袖,但洪秀全对此并不完全认同。1857年,石达开率领军队自行行动,自称“通军主将”,这也意味着太平天国最初建立的“五军主将”制度最终解体。
失去了统一指挥之后,太平天国陷入了严重的军事危机。各个将领各自为战,太平天国的局势变得更加混乱。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洪秀全再次重新设立了“五军主将”制度,并开始培养年轻将领,让他们承担更重要的军事责任。
第二次设立的“五军主将”制度,是另一场权力博弈,胜者为王。洪秀全在平衡各派势力的同时,也做了一些调整,安插了自己的人。新任的中军主将是蒙得恩,一个资历颇高但并不特别出色的将领。蒙得恩虽然能力一般,但他在金田起义初期救援过洪秀全,且在定都天京后,负责管理“女馆”,地位因此提升。尽管许多将领对此并不满意,陈玉成和李秀成更是多次向洪秀全提出,要让石达开回来代替蒙得恩,但最终洪秀全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决定。
蒙得恩虽然资历深厚,但战斗力并不强,他自己也知道将士的不满,于是主动辞去中军主将职务,并推荐了杨辅清接任。杨辅清,杨秀清的义弟,曾在闽北和赣东作战,拥有一定的军事经验。杨辅清的上任,可以看作是洪秀全对石达开的某种反击,因为石达开在远征中屡次失败,未能稳定局势。
然而,杨辅清接管中军主将职务并非毫无争议,陈玉成等人认为他资历不够,但他们也明白洪秀全此举的深层意图。此举不仅向东王余党传递了无辜之意,还起到了团结各派势力、稳定军心的作用。
前军主将自然是陈玉成,凭借他极高的军功和声望,完全配得上这个位置。陈玉成不光是兵马最多,战斗力最强,他与敌军的拼杀更是让清朝的将领们都心生敬畏。后军主将是李秀成,他手下的兵马虽然不多,但非常忠诚可靠,并且在地方治理方面有着极高的能力,尤其是在桐城大捷中表现卓越。左军主将是李世贤,这位性格刚烈的将领,虽然在军事上显得有些保守,但他镇守芜湖的稳固作战也是太平天国的重要一环。右军主将则是韦俊,他是韦昌辉的弟弟,以军事能力和战斗力著称,曾两度攻克武昌重镇,并打死了湘军二号人物罗泽南。
然而,新的五军主将并未能消除太平天国内部的分歧,反而加剧了这些冲突。杨辅清和韦俊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最终导致了韦俊的背叛,他投奔了胡林翼,成为太平天国的一个重大隐患。此后,韦俊的背叛引发了一系列内讧,太平天国的局势急转直下,最终导致了失败。
两次组建的“五军主将”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实力的较量与权力博弈,但也暴露了太平天国内部严重的权力冲突和裂痕。尽管太平天国曾经有过短暂的辉煌,但正是由于内部的不和与争斗,最终毁掉了他们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