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在这场叛乱中,吴王刘濞曾收到两个足以改变战局的良策,可最后他却没用,这是为啥呢?咱一起走进这段历史,探寻其中的缘由。
公元前 154 年,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爆发。带头的就是吴王刘濞,他联合了楚、胶西、胶东、菑川、济南、赵六国,以 “诛晁错、清君侧” 为名发动叛乱。这事儿的起因,主要是汉景帝采纳了御史大夫晁错的建议,开始削藩,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这可触动了这些诸侯们的利益,于是他们就抱团反抗了。
话说这吴王刘濞,在准备叛乱的时候,那也是雄心勃勃。他觉得自己准备充分,而且联络了不少诸侯,这场叛乱肯定能成。可就在叛乱开始后,他接连收到了两个非常不错的计策。
第一个良策,是他亲自任命的大将军田禄伯提出来的。田禄伯跟吴王说:“大王啊,如果咱们只是一路直扑西边,很容易就被朝廷的军队卡住。您看能不能让我率领 5 万大军,走南路,收服淮南、长沙,然后进入武关,和您形成夹攻之势,这可是个奇招啊!” 你看,田禄伯这想法挺妙的。他知道如果大军都走一条路,容易被堵,所以想分兵从南路迂回,打朝廷一个措手不及。
另一个良策,是一个青年将领桓将军提出的。桓将军对吴王说:“咱们吴国步兵厉害,步兵在那些险阻之地能发挥大作用。可汉军多是车骑,车骑在平地才能施展威力。所以啊,咱们沿途别老想着攻城夺地,得用最快的速度抢占洛阳的武库和敖仓的粮仓,占据洛、荥一带的山河之险,然后号令诸侯。这样的话,就算咱们不进入关中,这天下也基本定下来了。要是咱们慢慢悠悠地走,老是在城下顿兵不前,等汉军的车骑到了梁、楚之郊,那大事可就不妙了!” 你瞧,这桓将军也很有眼光,他看清了双方军队的特点,提出了一个快速抢占战略要地的办法。
按道理说,这两个计策都很不错,要是用好了,说不定真能改变战局。可吴王刘濞呢,却把这两条奇策都给否了。这是为什么呢?咱们来分析分析。
先看田禄伯的分路武关之策。田禄伯指出一路向西进军很难取胜,这个看法那是相当精准。当初娄敬、张良劝刘邦定都关中,就是因为关中是 “四塞之地”,靠着那些险阻,能抵挡住强大的敌人,立于不败之地。当年六国合纵攻秦,秦国就靠着函谷关硬扛;后来项羽凭彭城战胜之威西进,刘邦又靠着荥阳 - 成皋和他周旋。这些可都是没过去多久的事儿,吴王刘濞肯定也清楚。所以田禄伯想迅速分兵南线,攻入武关,打破关中四塞的局面,为叛军争取战略主动,想法是好的。
但这里面有个问题,田禄伯要实现这个计划,得有个前提,那就是长沙、淮南二王也得同时起事,还得得到南越国大军的支持。可实际情况呢,当时南越和长沙并没有响应吴王的叛乱。就凭田禄伯那 5 万人,要连破长沙、淮南两诸侯,然后再西入武关,这难度太大了,几乎不太现实。就算真能降服淮南、长沙,等他到武关的时候,汉军估计早就在那闭关而守了,哪还有机会呢?
再看桓将军的抢占荥阳、敖仓之策。桓将军着眼点也是把握叛乱初期的 “红利期”,他知道叛军虽然兵力强大,但没有强大的骑兵,一旦在广阔平原地区和汉军相持,根本不是对手。所以提出不要把时间浪费在逐城争夺上,要快速前进,控制荥阳、敖仓等地。
但这个计策要实施,也得有个前提,那就是燕、赵及齐地诸侯都得同时展开行动,东越等势力也得积极参与。当初项羽强盛的时候,在荥阳、敖仓压制刘邦,可彭越在梁地捣乱,项羽的补给线老是出问题,陷入被动。如今要是吴楚联军既不能攻破梁国,又不能留足够兵力压制住梁王,就直接去荥阳与敖仓和汉军主力相持,那可太危险了。只有在各方势力都积极配合的情况下,以东越、淮南、济北之军困住梁国等其他地方,吴楚联军才有可能绕城西去,抢占荥阳、敖仓。
可现实是,南越军队迟迟不动,匈奴拒绝参战,原本承诺支援的诸侯国有的按兵不动,有的甚至背叛倒戈。吴王刘濞原本计划的华丽合围,最后变成了吴军单方面的苦战。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对于田禄伯的计策,吴王世子提出反对意见,他跟吴王说:“大王您现在是造反呀!要是分兵让别人统领,万一别人也反了您可怎么办?” 吴王一听,觉得有道理,就没采纳。但这理由其实不太站得住脚,要是真觉得这计策好,完全可以让信得过的人,比如吴王世子自己去统领这路兵马。
对于桓将军的计策,当时吴军的老将军出面反对,说年轻人只知道冲锋陷阵,哪能论军国大事。就因为桓将军年轻,就把他的计策给否了,这也很表面。
我觉得啊,吴王不采纳这两条计策,主要还是因为这两条计策都是锦上添花之策,得在他的总体战略得以实行的前提下才有用。可他原本计划的各方势力积极响应的局面并没有出现,所以他觉得这两个计策不太靠谱。
后来的战事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吴王没采纳这两条计策,仍然一路西进。结果吴楚联军一开始虽然进展顺利,但到了睢阳城下,就被梁王给挡住了,陷在梁地无法脱身。周亚夫还没出发,就提出了取胜之策,他说楚兵膘轻,不好对付,咱们把梁国先丢给他们,然后断绝他们的粮道,就能制住他们。等周亚夫抢先进驻荥阳后,高兴地说:“七国反,我到这儿了,没想到这么顺利。现在我据守荥阳,荥阳以东就没什么可担心的了!” 你看,周亚夫率领的汉军主力还没和叛军主力交锋呢,战略主动权就已经被汉军牢牢把握了。
之后,周亚夫设营昌邑,派轻骑不断袭扰吴、楚联军的粮道。叛军攻睢阳不能胜,转攻昌邑也求战不得,而汉军的轻骑在叛军粮道上活跃得很,叛军一点办法都没有。最后,吴楚联军耗不下去了,只能退兵。在周亚夫车骑为主的快速机动部队打击下,吴楚联军迅速崩溃,主力被歼。这场声势浩大的叛乱,总共才 3 个月,就被平定了。
你看,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有意思。吴王刘濞要是能采纳这两条计策,说不定七国之乱的结局就不一样了。但历史没有如果,他因为各种原因放弃了这两个改变战局的机会,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
好啦,今天关于七国之乱时吴王为何不采纳两条良策的故事就讲到这儿啦。希望大家能从这段历史中有所收获,觉得有意思的朋友,别忘了点赞关注,祝您发财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