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项羽自刎也不肯过乌江?并不是因为蠢,只是他发现一个天大的秘密
创始人
2025-09-23 14:30:55
0

阅读这篇文章之前,真诚地邀请您点击一下页面上的“关注”按钮,这样不仅能方便您日后持续收到类似优质内容的推送,还能让您更方便地参与讨论和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不断创作的最大动力!

文|临川

编辑|t

在进入关中之前,项羽曾慷慨激昂地说过:“先入定关中者为王!”然而,真正第一个率先占领咸阳的,却是他的劲敌刘邦。项羽的谋士范增因此设计了著名的鸿门宴,意图借机斩杀刘邦,斩草除根,避免后患。

但宴席之上,面对刘邦表面上假意示弱的求和,项羽反而被迷惑住了心神,陷入了犹豫和优柔寡断之中,最终让刘邦逃脱,得以重新积蓄力量。

后来,刘邦慧眼识人,重用了韩信这位名将,犹如虎添翼,使得楚军节节败退,最终在垓下展开了决定性决战。被誉为“西楚霸王”的项羽,命运却走到了尽头。他没有选择回归江东,谋求东山再起,而是在乌江边自刎,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那么,项羽为何甘愿舍弃渡江重整旗鼓的机会,宁愿在乌江边自尽?那一刻,他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公元前202年12月,项羽的军队已被汉军团团围困于垓下,形势危急至极。夜晚,营外传来阵阵楚歌,凄凉哀怨,汉军用这种方式有意动摇楚军士气。

项羽从梦中惊醒,听着这似乎是楚地的哀歌,心头满是伤感,昔日的辉煌已成过往。他借酒消愁,放声悲歌,内心痛苦难言。他的爱妾虞姬含泪劝他说:“别再犹豫,放手一搏吧。”说完,虞姬便在项羽面前自刎,令人心碎。

项羽此时已无退路,只能带领八百骑兵夜间突围。但刘邦怎会轻易放过他?穿越淮河、越过湖沼,激烈厮杀之后,这八百骑兵只剩下二十八人。

眼前是滔滔乌江,身后是数千汉军的追击,项羽仰天长叹:“天要亡我!”但作为威风凛凛的西楚霸王,他骨子里的傲气依然在。他转身对随行的将士说:“若真是天命如此,非我能力不及,那便痛快地战一场,让世人知道,西楚霸王绝非空名!”

随后,他策马冲锋,手持兵刃,斩杀汉军数百人,杀出一条血路,终于抵达乌江。早已收到风声的乌江亭长备好小船,看到满身血污、伤痕累累的项羽,急忙上前劝说他渡江。

亭长说:“江东虽小,却也有千里良田,数十万百姓,您快快渡江,汉军追不上您,日后还可东山再起。”

然而,项羽此时却陷入了深深的犹豫。他忽然明白,亭长的话中隐含着更深的含义——他失败的根本原因,不是天命,而是自身的问题。

虞姬已逝,昔日随他西征的江东子弟无一幸存,他已经孤苦无依,还有什么值得留恋?

项羽的心境豁然开朗,他深情地抚摸跟随多年的战马乌骓,命亭长带马先行离开。亭长见无法说服楚王,只能长叹一声,带着马远去。

已经看淡生死的项羽转身迎向汉军,仰天长笑,对汉军将领冷冷说道:“听说刘邦高价悬赏我的人头,不如我亲手送上这份‘奖赏’!”说罢,拔剑自刎,结束了自己辉煌而悲壮的一生。

项羽的结局似乎早已注定,归根结底,是他失去了民心,注定了大势已去,只能以死谢罪。那他到底做了什么,导致自己陷入这般境地呢?

项羽最大的致命缺陷是过于刚愎自用,固执己见,拒绝采纳他人建议,性格又急躁易怒,最终导致众叛亲离。

被他扶持的楚王后代熊心被尊为“义帝”,却被项羽视为傀儡。当熊心支持刘邦按约入咸阳时,招致了项羽的嫉恨。项羽觉得熊心失了面子,背叛了自己,竟然私自将其暗杀,留下恶名,也为刘邦挑起楚汉战争提供借口。

在对待范增的问题上也可见一斑。范增是项羽的得力谋士,被尊称为“亚父”,政治上项羽力不从心,若能采纳范增建议,未必不会赢。鸿门宴时,范增多次示意项羽动手,项羽却迟疑不决,令范增气愤地骂他“竖子”,二人关系从此恶化。

刘邦巧妙利用项羽多疑自大的性格,挑拨两人关系。范增被误解,愤而告老还乡,途中去世。有传言称他是怕落得熊心那样被暗杀的下场,才假死隐居。

相比之下,刘邦则吸纳了大量能臣良将,且表面谦恭,广纳贤言。与项羽的刚愎自用相比,刘邦更适合做大一统的帝王。

因此,项羽败北只是时间问题。自视甚高的他,也绝不会接受退回江东的结局。

当项羽被围困时,曾想向南逃跑。但站在乌江边,他却后悔了。骄傲的他不愿以逃亡者的身份回家乡。曾信誓旦旦要成就霸业的他,如今随自己的人无一幸存,即使渡江,也难免遭排斥。

即便被接纳,要东山再起,心中也会时刻回忆落荒而逃的屈辱,更要警惕刘邦的剿杀,过上逃避藏匿的生活。

而且,以项羽多疑的性格,怎会不怀疑亭长真心?他不愿冒险,将马交给对方,自己的生死却只依赖自己判断。

项羽的功绩足以载入史册,为维护声誉,这位自尊心极强的西楚霸王绝不会屈服投降,作为贵族出身的他更不可能苟且偷生。

所以,自刎成为他对绝境的最后反抗。

在逃亡途中,项羽还曾问一位老农路,但老农故意指错方向,让他们陷入泥沼。老农凭他们衣着已猜出身份,却故意误导。

亭长口中江东百姓愿接纳的话,反而让项羽彻底清醒:如今局面是他轻敌和忽视民心所致。攻秦时,他虽然勇猛,却屠城残杀,面对忠臣,却不善任人唯贤,不听谏言。

连一个普通农夫都不愿帮他,那么江东百姓又怎会接纳他?又何必将战火引到家乡,令无辜百姓遭难?

站在乌江边,再伟大的英雄,在滔滔江水面前也只是沧海一粟。项羽虽勇冠三军,却只懂得争夺天下,不懂治理国家,或许只能算是战场上的雄杰,难以成为治国明君。

自刎乌江,成为后人感叹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壮烈选择,也许是他最合适的结局。

——摘自李桂海《刘邦、项羽争雄记》与相关学术资料整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关... 公元219年,关羽北伐,襄樊之战爆发,这场战争成为蜀汉命运的转折点。本来威震华夏的关羽,在此战中未能...
原创 韩... 刘邦之所以能战胜项羽,自己也总结过:“我会用人”。而项羽,虽然号称“万人敌”,但他并没有真正治国安民...
原创 西... 受到民间文学的深远影响,普遍流传着周朝最伟大的功臣是姜尚的说法,甚至有“文王拉车八百步,周朝天下八百...
原创 “... 1948年冬季,中共高层在西柏坡紧锣密鼓地准备与驻守北平的敌军指挥官傅作义展开一场决定性的战斗。倘若...
原创 5... 仁川登陆之后,麦克阿瑟指挥的“联合国军”迅速越过了三八线,向北推进,前锋甚至抵达了鸭绿江边。为了保卫...
原创 他... 这是关于朱文正的一段传奇,他在战场上力挫陈友谅的百万大军,然而,最终却死于朱元璋的囚禁。更令人称奇的...
原创 吞... 1161年冬月,长江北岸杀声震天。金帝完颜亮亲率六十万大军南征,重装铁浮屠如钢铁壁垒般推进,宋军防线...
原创 清... 清朝入关后,将八旗军队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驻扎在京城,称为“京营八旗”或“京旗”;另一部分则分散驻...
原创 逃... 在明朝的民间史书记载里,朱允炆并未如官方记载那样身亡,而是秘密隐居,过着隐秘的生活。 当年他从南...
原创 从... 袁绍崛起与北方四州的掌控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绍这一曾经的十八路诸侯联盟的盟主,凭借精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