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究竟是什么?它既是过去传递给未来的回响,也是未来映射过往的镜像。通过历史的缝隙,我们不仅能够回望曾经的岁月,还能洞察未来的走向,这大概就是历史如此引人入胜的原因。历史留给了我们无数未解之谜,每一个谜团背后的真相都令人充满期待和兴奋。
而西安,这座古老的城市,随处都弥漫着浓厚的历史气息。身处其中,仿佛一眼望去就是千年时光的流转。尤其是那气势恢宏的秦始皇陵,带给人们无尽的遐想与震撼。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自带一种神秘而威严的光环,他那庞大的陵墓似乎是秦朝盛世的再现。从兵马俑那一尊尊栩栩如生的雕像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秦国统一天下的雄心与底气。
如今,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早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数百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纷纷前来参观,使其成为展示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国际名片,同时也被评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
每个亲临兵马俑展厅的游客,都会被那一尊尊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兵马俑深深震撼。他们仿佛在静静等待着秦始皇的复苏,期待着再一次跟随他征战四方。正因这些陶俑如此“鲜活”,流传着一种惊悚的传言:有人说秦始皇陵中的兵马俑是用活人制作而成的。
直到后来,一尊兵马俑因裂开而暴露真相,这一传言才逐渐被澄清。公元前247年,年仅十三岁的嬴政继承了秦国王位。对现代人来说,十三岁还只是一个孩童,但嬴政的思维远远超越了年龄,他早早就开始考虑生死与未来,甚至为自己身后的安置作出安排。
其实,这并非单纯是嬴政的远见卓识,更是源自古人对身后世界的重视。在“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影响下,几乎所有古代君主在即位之初,都会着手规划和建设自己的陵寝。嬴政登基不久,秦始皇陵的建设就正式启动,这项浩大的工程持续了整整39年,直到秦始皇去世时仍未完全完工。修建期间,投入了近百万劳动力和数不尽的财政资金,耗费了当时秦国约三分之一的国库资源。
兵马俑也是在秦始皇陵建造的同时被埋入随葬坑中。作为一位极具权力欲的帝王,秦始皇希望在死后依旧能够享有生前的荣耀,因此决定将其统一六国的军队以陶俑形式陪葬,体现其权势与威严。秦始皇去世后,经过一系列波折,最终如愿安葬于这座宏大的陵墓之中,与这些忠诚的“士兵”一同守护着历史的长河。
时间来到1974年3月,秦始皇陵附近的下和村一群农民在村南打井时意外发现了几个真人大小的陶俑。这一发现揭开了兵马俑神秘的面纱,震惊了整个世界。考古发掘工作因此受到高度重视,出于保护文物的需要,发掘过程异常谨慎,避免对兵马俑造成损伤。尽管如此,部分兵马俑因历史久远,早已出现无法修复的破损,令人痛惜不已。
专家们通过深入研究,确认兵马俑主要材质为泥陶。尽管如此,早期仍有质疑声浪,因为破损的兵马俑是陶制的,并不代表所有完好的都是如此。就像一个破碎的瓶子里没有水,不能证明其他完整瓶子也没有水。要让所有人信服,需要更为确凿的证据。
幸运的是,一尊完好的兵马俑不明原因突然开裂,专家们趁机进行了更细致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该兵马俑内部根本没有发现任何人体细胞组织。若真是活人烧制,至少会留下些许痕迹,这是不可能完全没有遗留的。生物学专家指出,若用活人制作,陶俑的面容绝不会如此自然威严,而应狰狞扭曲。
既然兵马俑不是用活人制造,那么秦始皇为何要打造这些陶俑?这便与古代人殉制度有关。人殉,是古代一种残酷的丧葬习俗,指君主或贵族去世时,用活人陪葬。这些活人多为奴隶,后来甚至包括后宫嫔妃。这种野蛮的制度伴随着原始公有制解体和奴隶制兴起而盛行,殷商时期达到顶峰。比如在安阳殷墟王陵发掘的墓葬中,殉葬人数多达五千余人,令人震惊。
周朝建立后,统治者认为殷商覆灭与暴政有关,人殉制度正是暴政的体现。为维护统治,周礼制定并抑制了人殉制度。可在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周礼束缚减弱,人殉又一度复兴。战国时代,诸侯连年征战,急需大量士兵,纷纷废除人殉制度。但这样一来,诸侯权贵们觉得墓中缺少了某些东西。秦献公这位远见卓识的君主,便提出用“俑”代替“人”,即用陶塑、石雕等仿真人物的雕像陪葬。
秦始皇陵陪葬的兵马俑,正是这一制度的极致表现,成为人殉制度的艺术化替代品。直到今天,秦始皇陵和兵马俑坑仍未完全发掘,主要原因是尚未找到合适的保护方法。若仓促发掘而无法妥善保存,将是人类文明的巨大损失。
2000多年风雨洗礼未能让兵马俑消逝,说明它们在地下依然保持着最稳妥的状态。因此,在找到能够确保其长久保存的方法之前,这些历史瑰宝依然安然藏于地下,静静等待着与世人再一次的相遇。
参考资料:《史记》、《人殉制度研究》等。(图网,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