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的夏天,汤阴县的空气沉闷得让人心烦意乱。天色闷热,仿佛大气里积压着什么难以言说的压抑,像是在等待一阵风的到来,但这阵风既令人惧怕又盼望着它早点吹来。姚俊德已经连续许多夜晚无眠,他眉头紧锁,思绪如奔马般不停奔腾,胃口全无,镇政府那张老旧的方桌在他的拳头敲击下发出沉闷的咚咚声。粮草必须先准备好!别问为什么,因为大军即将到来,没人知道这场风波将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保长、甲长们各自脸色难看,心情复杂。有些人显得心虚不安,有些人默默低头,发出细微的叹息,没有一个敢直视姚俊德的眼睛。他们大多是土生土长的百姓,见过的军队不多,反倒是土匪的刀光剑影更常见。姚俊德将干巴巴的命令抛向屋内,气氛顿时凝重得像被冰冻住一般。有人悄声问粮食是否充足,有人盘算着家里的储备刚够半个月,如今调粮出来,家里岂不是要揭不开锅了?
空气中弥漫着沉重的压抑感。事情紧急,县里已下达了指示,别的地方都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粮食。姚俊德早已习惯了这种左右为难的境地。他其实并不完全相信那个传说中神秘莫测的“大军”,但“大军”要直奔镇子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真假难辨。此刻粮草如果不准备齐全,砸了自己的招牌,恐怕连命也难保!
说起这支大军,谁又真见过?流言像夏夜草丛里的虫子,随便一碰就嗡嗡乱响。有说是县里整顿治安、剿匪的正规队伍,也有说不过是上面派来的虚张声势,用来吓唬土匪的假军。姚俊德其实心里明白,粮食无论如何都得备好,就算对方是纸糊的军队,百姓也不能饿肚子。
但他转念一想,心里还是忐忑。粮草一动,镇子里难免掀起怨言,背地里有人指桑骂槐,说镇长只顾自己升迁,不顾乡亲死活。怕不怕这些闲言碎语?基层当家人最怕的就是人心散了。可不准备,又怕被县里追责,左右为难,真是无解!
就在这时,镇外的山沟里,司炳南盘腿坐在篝火旁,目光锐利而凶狠。队伍十几个人,东一批西一组,轮流守夜。他们在汤阴周边抢地盘,最近抢了几个地主家,还绑架了两户富裕人家。日子似乎走到了尽头,风声比夜里狗叫还杂乱,县里和镇上都在准备“剿匪反特”。
司炳南也不是傻子,他清楚所谓“大军”绝非空穴来风。实力再强,也不可能轻易对抗正规军队。他微微犹豫,手下没人敢多言。没有人愿意替土匪卖命,尤其传说敌方兵多枪多。但有些兄弟不甘心,咬牙坚持不轻言认输。反正是深夜,再坏也难坏到哪儿去?
史进贤和贺磊挎着步枪,趁着月色夜巡,心里同样没底。民兵手中多是缴获的破枪和木棍,别说“大军”,恐怕连普通山匪都难应付。史进贤嘴皮子快,收到姚俊德指示后,做了决定。他让民兵沿街大声通知群众:“快看,大军来了!”声音响彻巷口,风一吹,仿佛真的有重兵压境。他还点燃了一挂鞭炮,夜空顿时火光四散,混乱气氛更甚。
鞭炮爆响,火药味弥漫,紧张气息迅速蔓延开来。有人信了,匆忙打包准备逃难;有人半夜站在寨墙上,张望有没有穿盔甲的正规军列队经过。气氛忽然变得热闹,或者说慌乱,总比死气沉沉好!
此时此刻,谁还顾得上冷静辨别真伪?其实很少人理解姚俊德和史进贤的心思。他们坚信把风声放大,添油加醋制造恐慌,能瓦解土匪的士气。能否顶得住?民兵中有人翻白眼,有人嘟囔着老板真会忽悠。
另一边,司炳南本来有预谋的夜袭行动,靠近村口时发现寨墙上火把连连,远处偶尔传来“大军!”的喊声。他咬紧牙关,原本准备趁夜奇袭,却觉得局势不对劲。上下打量,发现村口人影重重,真假难辨。有人提议是否撤退?司炳南反复思索,“再探探,怕啥!”但内心其实慌乱不已。
直到凌晨,司炳南仍未下令进攻。天渐亮,寨墙依旧灯火通明,鞭炮烟雾未散。他最终决定“不赌了,撤!”其实,他带的兄弟早已萌生溃散念头。队伍迅速隐没在晨雾中。
天完全亮后,镇上乡亲探头探脑,发现一切安然无恙,这场惊魂虚惊一场。姚俊德轻吐一口气,揉揉太阳穴,心里默念,总算过了这关,但依旧没有底气。这次能应付,下次谁知道会不会真有上百骑兵马队呼喊着冲进镇子?
事情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却令人揣摩不透。所谓“大军”不过是个传说,一方面吓跑了司炳南,一方面又让百姓忐忑不安。姚俊德赢得这场仗,却清楚小镇的命运仍在真假之间摇摆。粮食还得节省,寨墙上的民兵轮班值守,夜晚绝不许偷懒。
后来,史进贤对贺磊说,镇子能安宁下来多亏了运气。“真打起来呢?大军会不会真来救我们?”史进贤也说不清楚。他甚至怀疑这种虚张声势还能用几次。若碰上了硬茬,难道还靠大声嚷嚷护村?归根结底,人心稳定比枪炮还难掌控。
不过,也有人不理解。有人说,既然靠喊话把土匪吓跑,何必折腾备粮?浪费了多少珍贵粮食,镇子饿着肚子,好好的夜晚变得鸡飞狗跳,真不值!虽说刺耳,姚俊德也在思考,是否有些做法过火了。弄得风声鹤唳,消息一传十、十传百,比真有军队还乱。
换个角度想,若不“夸大其词”,碰上司炳南真心闯入,百姓损失恐怕不止几升粮食那么简单。有时,智慧正是在被逼无奈中孕育出来的!
那个夏天,汤阴县的小镇仿佛走钢丝,一步步踩准了风头,下一步却未必还能稳稳站住。乡亲们逐渐散去,白天静静清点粮食,夜晚蹲在寨墙脚抽烟,没人愿意提起那场惊魂。姚俊德的决定,有人支持,有人质疑,但他心里明白,这事能有几分把握?
几年后,当地治安慢慢好转。有人提起当年的“大军”,史进贤只是淡淡一笑,没有多说。他觉得,有时候“真假一线”就能拉住命运的缰绳。姚俊德的桌椅依旧,压顶的紧张感渐渐消散。其实,没有人真愿回忆那些慌乱不安的夜晚。
如今回头看,那段往事数据资料里找不到“大军”的具体编制。乡志里只草草记载几笔。现在也不再计较结果,毕竟,安全感往往是被不断制造出来的。小镇上的真假难辨,谁又能分得清?
历史的枝桠,有时被一声鞭炮或一道传言轻易改变。汤阴的故事,只是千千万万个基层自救故事中的一个缩影。得与失之间,又有谁能真正衡量?
轮回过后,粮草仍需准备,巡逻仍得继续。浮云散去,消息依旧在柴门小巷间悄悄传递。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被推着往前走,谁又不是这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