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曾在一次私下里对刘备倾诉心声,眼中含泪,语气愤懑:“我为国家做了这么多贡献,关东的那些人却没有一个愿意接纳我,反而都想把我除掉。你们说我反复无常,见利忘义,但那是被逼的。”说话间,吕布的眼泪不断滑落,语气中充满了无奈和愤怒。而刘备听后,面带一丝同情的微笑,但眼底却充满了鄙视。他冷冷地反问:“丁原死得怎么样?董卓死得怎么样?王允又是怎么死的?你随便叫人做父亲,结果就把人家害了。真是三姓家奴的典型!”
回想当初,吕布刚刚崭露头角时,正是并州刺史丁原发现了他的潜力,并提拔他让他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正是因为丁原的赏识,吕布得以一飞冲天。然而,董卓的诱惑让吕布变节,背叛了丁原,甚至亲手杀害了他,帮助董卓篡夺了丁原的兵权。这一举动,让吕布身价暴涨,董卓把他提拔为中郎将,还封他为侯。董卓对吕布的信任可谓无可挑剔,他甚至收吕布为干儿子,并让吕布负责自己的贴身护卫,完全是视他为亲人。然而,吕布却并不珍惜这份情谊,被王允巧妙地设计引诱,以致再次翻脸,亲手结束了“干爹”的生命。
这个背叛让吕布的仕途更加辉煌,迅速获得了温侯的封号,授予假节将军的权力,权力更是达到巅峰,成为朝廷中举足轻重的人物。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猝不及防。当李榷和郭汜的军队围困长安时,吕布选择了逃离,结果长安陷落,王允被杀。此后,他逃到关东,在袁术、袁绍、张扬、张邈、曹操、刘备之间东奔西走,最终成为人人喊打的“老鼠”,不得不四处躲藏。
从陈寿的评价来看,吕布被看作是一个极端狡猾、反复无常、唯利是图的小人。然而,如果我站在刘备面前,我肯定会白眼一翻:“你先照照镜子吧,自己换了多少个主人,你也不比吕布好到哪里去。”人们总是喜欢批评别人,却很少自省。吕布被骂了上千年,但也未必全是公正的评价。我们总是从同一个角度来解读历史,却很少问问:董卓为何要杀丁原?这一举动是否真的有正义性?
丁原当时是并州刺史,他和董卓一样,奉命进京处理宦官问题。可惜何进的失策引发了“十常侍之乱”,在混乱中,董卓成功挟持了汉少帝和何太后,掌控了朝政。董卓要削弱丁原的兵权,而丁原则坚决反对,因为他知道,只要交出兵权,整个朝廷便会彻底陷入董卓的控制。董卓为了打破这个局面,决定暗中策反吕布,要求他杀害丁原,夺取兵权。法律上看,董卓要求丁原交权是有其依据的,按当时的政治规范,丁原拒绝交权可能就涉嫌违抗圣旨,而吕布的行为也并非完全不合情理。所以,吕布虽然背叛了丁原的知遇之恩,但从法律角度来说,他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他帮助董卓,是在维护朝廷法度,按理说,吕布杀丁原违背了道德,但他却捍卫了法制。
当然,吕布的选择,也未必没有值得指责之处。我们不该仅从道德角度一味批判。其实,吕布是一个读书人,政治上颇有眼光,能看到局势的微妙变化。其实,吕布选择背弃董卓,并非因为美人计,而是因为他洞察到董卓无法赢得关东士族的支持。他通过与王允的合作,意图改变自己的命运,走向更加有利的位置。
当时,吕布一心想从董卓手中脱身,接近王允,主动与董卓对立,并将其对暴政的不满公之于众。这并非是被王允的美色诱惑,而是吕布聪明地判断了形势,决定重新站队。遗憾的是,王允完全不听吕布的劝告,最终酿成了巨大的灾难。李榷、郭汜围困长安时,吕布本来想带王允一起逃脱,但王允决定死守长安,最终以悲剧收场。
后来,吕布不得不逃入关东,他本以为自己在除掉董卓后的功劳会受到关东势力的欢迎,可是无论是袁术、袁绍,还是曹操、刘备,都对他心生敌意,视他为眼中钉。吕布或许并未意识到,自己早已处于“鄙视链”的最底层。
当时,关东的豪门士族才是真正的政治权力中心。袁绍、袁术等人都属于这一层次,他们拥有强大的家族背景和兵力,能够自如地在政坛上活动。而像曹操、刘备这类庶族出身的人,他们虽然拼劲十足,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仍然无法超越豪族集团。至于吕布,他是个典型的地方豪强,出身低微,虽有一技之长,但始终无法融入上层社会。最终,他不仅无法得到关东豪门的接纳,反而被置于底层。
吕布的悲剧就在于,他虽然在军事上有天赋,却缺乏足够的政治智慧和远见。最终,他纵使身陷困境,依然只能孤立无援,成为了那个时代最悲惨的“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