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敢的悲剧,是所有华人的共同痛楚。当我们在支持“果敢同盟军”打击电信诈骗的同时,也不应忽视隐藏在这一背后的军阀斗争以及他们对财富与权力的贪欲。
追溯到1662年,明朝的永历帝朱由榔在昆明被吴三桂杀害后,随行的部队流亡至中缅边境的科干山一带避难,这一地区也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果敢。这是汉人首次在果敢落脚。第二次汉人入驻果敢发生在1950年,当时一批国军残余在解放军的追击下无路可逃,最终逃入缅甸、泰国和老挝交界处,在果敢设立了军事学校,准备“反攻大陆”。其中,包括臭名昭著的毒枭罗兴汉、坤沙、彭家声等人都曾是这所学校的成员。
自1662年到1950年,果敢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难民潮,吸引了大量华人移居,并且逐渐形成了如今的果敢地区,至今已有超过25万人口。由于果敢华人占据95%以上,人民币的流通范围甚至超过了缅元,而当地使用的主要语言仍然是中文,因而外界常将果敢称作“小中国”。
那么,为什么说果敢的悲剧是华人的痛楚呢?
1947年,英国殖民者从缅甸撤离,缅甸于1948年宣布独立,而新中国也于1949年成立。按照历史和逻辑,果敢应该归回母国中国。然而,果敢却并未回归,而是选择加入缅甸。这个决定的背后,实际上与果敢在过去三百年的历史息息相关。自1662年果敢初建以来,果敢便由杨氏家族主导并以土司的方式治理,直至新中国的成立。由于杨家了解新中国的政体,出于家族利益的考虑,他们选择加入缅甸。缅甸国父昂山的“彬龙协议”给予了各民族较为宽松的自治权,杨家为图一己私利,将果敢“出卖”给了缅甸。
然而,这个自私的选择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后果。当初杨家认为缅甸会给予高度的自治权,没想到随着昂山国父被刺杀,1960年,吴奈温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文人政府,宣布实行“大缅民族主义”。缅甸政府取消了土司制度,其他族群都成为二等公民。果敢不仅未能获得预期的自治权,反而陷入了长达63年的战乱。
果敢之所以陷入如此长久的战乱,正是因为吴奈温军政府上台后,果敢成为了其打压的主要对象。果敢的大部分居民为汉族,成为了军政府的迫害目标。从1963年至2023年,无论是缅甸军政府,还是白所成为首的果敢武装,甚至是现在主打“打击电信诈骗”口号的果敢同盟军,背后都充斥着各方势力为了自身利益的争斗。
值得一提的是,现今的“果敢同盟军”源于缅共的失败,彭家声为追求个人利益,迫于无奈宣布果敢独立,并与缅军达成协议,掌控果敢。然而,从1989年果敢同盟军成立,到2009年的“8.8事件”,这二十年间,果敢同盟军内部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内讧。
第一次是在1992年,因彭家声推行禁毒政策,副司令杨茂良为保护自己的毒品生意,联合佤邦的鲍有祥将彭家声赶出了果敢。此时,金三角毒品问题已严重危害到中国,杨茂良的弟弟杨茂贤被中国逮捕并处决,杨家高声威胁要以武力报复中国。杨茂贤的儿子更是极度嚣张,把一尊大炮架设在中国南伞口岸的海关前,最终被中国严加管控。
果敢同盟军的第二次内讧发生在1995年,当时副师长李明林发动兵变,支持彭家声重回果敢,随后与缅军再次达成协议。然而,到了2009年,果敢同盟军再度爆发内讧,副司令白所成与县长明学昌联手反叛,将彭家声赶走,最终得到缅甸军政府的支持。时至2023年,果敢同盟军又一次重整旗鼓,试图“光复果敢”。
无论是早期的杨家投向缅甸,还是之后的杨茂良、彭家声、白所成、明学昌等人,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利益”。为了个人或家族的利益,他们会毫不犹豫地与任何有利可图的势力结盟,抛弃一切道德底线。
正是由于这些军阀和家族为了自身利益的纷争,才导致了果敢这片土地上,25万华人沦为战乱的受害者。半个世纪的战乱让他们在华人土地上过上了艰难的日子。所以,果敢的悲剧,是所有华人的痛苦。
因此,当我们在支持打击电信诈骗的同时,也应当记得,果敢背后隐藏的是军阀对财富和权力的无情争夺。这不仅是果敢的悲剧,也是我们每一个华人的共同悲痛。
我是记,感谢您的关注,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