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8月14日,陈毅在南昌起义军第73团担任政治指导员,即作为党代表参与团务工作。那天,他正在团部内与团长黄浩声商讨部署工作,突然,一个大约二十岁左右的年轻军官匆匆走了进来,脸上写满了惶恐不安。他急切地报告道:“团长,咱们连队的120块银元伙食费被勤务兵给带跑了,现在全连没有饭吃了!”
听到这话,团长黄浩声顿时怒火中烧,声音响亮地吼道:“这笔钱竟然让你给勤务兵背了?”年轻军官显得更加慌张,他结结巴巴地解释:“这个勤务兵是我的表弟,我原本以为他可靠,没想到他竟然贪心,偷偷拐走钱财跑了。”
随着南昌起义军从南昌撤退,部队频繁作战,补给极为困难。120块银元,足够一个连队维持一个月的伙食。黄浩声继续愤怒地指责:“你如此懒惰,连几个银元都不愿意背!立即执行枪决!”
此时,参谋长余增生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出面试图缓和当前的紧张局势,他向陈毅投去询问的目光:“陈指导员,您对此有什么看法?”陈毅沉思片刻,最终说道:“我们即将投入战斗,还是由公家来补发吧。他丢了钱,不能因为这个让全连饥饿去上战场!”
无奈之下,黄浩声只好同意:“去军需处取出120块大洋给他。”然后,陈毅转头询问那位年轻军官:“你是哪个连的?叫什么名字?”
“我是七连的连长,林彪,来自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年轻军官回答道,声音中透露出一丝紧张。
“哦,黄埔军校,还是四期的呀。”陈毅随即说,“人总会有些失误嘛。黄团长,我们又不缺那几百块钱。事情就此翻篇吧。我说林连长,下次伙食费还是要自己背,以后再出现类似情况,可就真要面临枪决了。”
“是!”林彪立刻敬礼,感激地答道:“我会按照长官的指示去做!”就这样,在陈毅的干预下,林彪逃过了一劫,得以保全性命。然而,到了1960年代,林彪掌握权力后却反过来对陈毅“下手”。当陈毅看到林彪的种种行为时,愤怒地说道:“他若不当叛徒,我就不姓陈。”这句话,成为了后来的自我印证。
(摘自陈冠任著畅销书《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解放军十大统帅鲜为人知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