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的研究者都知道,清朝的太祖努尔哈赤并未直接建立“大清”,他创立的是“后金”,并自称为“大汗”。直到1636年,他的第八子皇太极继位后,才正式将国号由“后金”改为“大清”,并开始称帝。虽然皇太极是清朝的第一位皇帝,但他并没有直接继承太祖之位,而是将其父努尔哈赤尊为太祖皇帝。原因在于皇太极深知,如果没有父亲历经数十年南征北战,统一女真各部,抗衡明朝的力量,自己根本不可能有机会称帝。
努尔哈赤的确值得被尊崇为太祖皇帝。最初他仅凭十三副甲胄起义,便一举统一了建州女真五部,随后又征服了海西女真四部,最终成功吞并了野人女真。努尔哈赤能够成功建立后金,除了依靠自己的智慧与勇气,还得益于他身边一批能臣勇将,尤其是他的儿子们,他们不仅继承了父亲的遗志,还跟随他征战四方,屡次立下赫赫战功。其中,长子代善、二子褚英、三子莽古尔泰、四子皇太极和德格类等人,都为父亲的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努尔哈赤的智慧也体现在他的战略选择上。每当能通过不动兵刃解决问题时,他绝不会选择强攻。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便是通过联姻。努尔哈赤的女儿们虽然没有参与过战场,但她们的婚姻却为父亲的统一大业贡献了不少力量。尤其是努尔哈赤的嫡长女东果格格,她的婚姻便是父亲战略的一部分。
东果格格这一称呼背后有一定的历史背景。自从皇太极建立清朝后,他开始效仿明朝的制制,将皇后所生的女儿封为固伦公主,而妃嫔所生的女儿则为和硕公主。“格格”一词通常指宗室王公所生的女儿。若是亲王所生,则为和硕格格;若是郡王所生,则为多罗格格等。需要注意的是,清朝初期,“格格”不仅仅是皇女的称号,后宫没有封号的妃嫔也通常被称作“格格”。乾隆时期以后,这一称谓逐渐不再使用,妃嫔的最低封号为“答应”。
东果格格,生于1578年,年仅10岁便失去了母亲。她的母亲是努尔哈赤的第一任大妃佟佳·哈哈那扎青,而这段婚姻并非因为部落联姻,而是因缘际会。努尔哈赤的生母早逝,继母则对他冷漠苛刻。年少的努尔哈赤无奈离开家庭,开始与弟弟投奔外祖父,而外祖父却因被杀死,努尔哈赤又沦为李成梁的俘虏。正是在这一阶段,努尔哈赤踏上了逐步崭露头角的征途。
他在17岁左右逃离了李成梁的控制,开始过上了流亡生活。有一次,努尔哈赤在山中迷路,偶遇了一位佟姓老人,便被收留。这个佟姓老人家财丰厚,且识见卓越,他并未把努尔哈赤当作佣人,而是带着他走遍辽东,甚至把女儿嫁给了他。努尔哈赤因此进入了佟家的生活,这一段经历对于他来说至关重要,不仅给了他物质上的支持,也让他体会到了亲情的温暖。
东果格格的生母佟佳·哈哈那扎青,虽非出自高贵的部族,但她嫁给了努尔哈赤后,始终与丈夫同心协力,支持他建立后金。她甚至为努尔哈赤生下了两个儿子和一位女儿:褚英、代善与东果格格。虽然这位母亲在1585年早早去世,但她为努尔哈赤的事业所作的贡献不可小觑。
东果格格年仅11岁时,便被父亲定下婚事,嫁给了何和礼,尽管何和礼比她年长,但他在当时的辽东地区是一位十分出色的人物,既文武双全,又是建州女真五部之一董鄂部的首领。他的部队精锐,兵力强大,何和礼的加入对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东果格格的婚姻不仅仅是家族的私事,更是一项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努尔哈赤并不选择直接征服董鄂部,而是通过联姻来实现部落的合并。婚礼当天,闹出了一点小插曲——何和礼的前妻塞堪未被告知此事,当她得知何和礼娶亲的消息后,愤怒地带领人马赶到婚礼现场,试图阻止这一切。最终,努尔哈赤巧妙地通过言辞化解了冲突,并通过这种方式稳固了和董鄂部的关系。
东果格格的婚后生活,尽管有些波折,但总体来说还是幸福的。她和何和礼育有六子,其中有三子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东果格格婚后的稳定生活,也让她获得了长寿,她一直活到顺治九年,享年75岁。她的葬礼由顺治皇帝亲自安排,葬于辽宁的皇姑坟,象征着她作为清朝一代固伦公主的尊崇地位。
东果格格的婚姻不仅仅为她自己带来了幸福,也为她的父亲努尔哈赤的政治联盟与军事扩张做出了贡献。她的子嗣在父亲和皇太极的支持下,陆续立下赫赫战功,成为清朝历史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