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汉服、唐装等传统服饰无不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也知道,日本文化深受中国的影响,尤其是在唐朝时期,当时日本政府曾大规模派遣遣唐使前往中国,学习先进的技术和文化。
日本的和服便是深受中国传统服饰启发的产物,但其中有个独特的细节,就是和服背后常常会绑一个类似“小枕头”的物品。那么,这个“小枕头”到底是何功能呢?关于它的起源,历史上有三种主要的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早期的和服背后并没有这种“小枕头”,它的出现是在20世纪以后。回溯至1592年,日本在倭乱中被明朝与朝鲜联合击败。战败的一方通常要向胜利国支付赔款,但当时的日本正处于小诸侯国刚刚统一的过渡期,国家经济困窘,根本无力支付赔款。
在明朝的眼中,虽然日本的土地面积不大,资源匮乏,但由于历史上的倭寇问题屡禁不绝,便认为必须采取措施以防止未来的骚乱。因此,明朝要求日本每年向其进贡三斗完好无损的睾丸和6000张未损坏的人皮。经过多年的战乱,尤其是男性劳力大量流失,日本的男性人口急剧减少。为了解决人口问题,日本政府下令要求国内所有适龄女性出门时必须携带被褥,并且无论遇到什么男人,只要男人愿意,她们必须与其发生关系,以此来增加人口。
这时,女性随身携带被褥的习惯便传了下来。由于日本气候温暖,女性携带的被褥通常较为轻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将被褥垫在腰后会更为便利。渐渐地,这种做法成为了一种文化习惯,直至近代,人口问题缓解,女性携带的被褥逐渐变得轻便,最终更多的是起到装饰作用。
据史料记载,汉服最早的影响可以追溯到日本的大和时代,那个时期对应中国的三国时期。最初,和服被称为“吴服”,并与东吴有着密切的渊源。
当时,东吴与其他两国争霸,战争不断。在东吴的统治下,由于多年的战乱,国内人口日益稀少。为了增加国家的劳动力,孙权多次派遣水师赴日本一带购买青壮年劳动力。正是在这个时期,东吴与日本建立了商贸往来,日本商人将东吴的丝绸带回日本,并呈献给王室。
当时日本的纺织技术还相对落后,即使是天皇也未曾见过如此精美的丝绸,他便有意为王后制作一件丝绸服饰。然而,由于当时日本的制衣技术尚不成熟,制作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损毁珍贵的布料。于是,天皇派遣使者前往东吴请来制衣高手,以便学习先进的制衣工艺。最终,东吴的制衣技术成功地传入了日本,而日本天皇为了表示感激,将这种服饰称作“吴服”。
进入奈良时期后,日本吸收了唐朝的精美宫廷服饰及道袍,回国后他们发现,由于日本人普遍身材偏小,唐装的设计在日本人身上显得有些臃肿。因此,他们注意到朝鲜服饰的腰带设计,认为通过腰带能够拉高腰线,显得更加修身。于是,日本人开始模仿朝鲜人的服饰,最初是将腰带打在前面,但发现这样反而让衣服更加显得笨重。经过反复尝试,他们发现将腰带系在背后会更加合适,这一做法在多年发展中,甚至演化出了300多种不同的系带方式。
此外,日本民间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由于日本社会较为开放,男性对女性的忠诚心存疑虑。为了防止妻子出轨,男人们便在和服设计上加入了那个“小枕头”物件。如此一来,穿着和服变得更加繁琐,每次穿戴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整理得当几乎需要半小时。如果整理不当,甚至无法确保服饰的形状保持一致,因此,丈夫可以通过观察妻子出门和回家时背部的“结”是否一致,来判断妻子是否忠诚。
随着时间推移,明治维新期间西方文化传入日本,女性的服饰逐渐简化,不再是过去那种繁复的十八单和厚重的绸缎,取而代之的是轻便、舒适的和服风格。而如今我们所见到的大多是这种简化版的和服,唯一保存下来的特色便是身后那条独特的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