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前,欢迎点击关注,成为铁粉,第一时间接收最新文章推送,带你了解党史热点、领袖过往等丰富内容,铭记历史,缅怀先辈!
新中国成立后,曾志曾被派往广东工作,担任广州电业局局长、广州市委书记,并且是广东省委委员。她和丈夫陶铸,长时间在广东地区共同工作,为改革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1966年,陶铸被调往北京,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兼文办主任。此时,曾志身体状况不佳,便请假到北京进行疗养,陪伴丈夫陶铸。两人一同度过了漫长而又难熬的岁月。在北京的日子里,陶铸的病情日益加重,恶心呕吐、全身酸胀,尽管做了手术,病情依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曾志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她劝陶铸:“如果忍不住,就哼几声吧,或许会稍微好一点。”然而,陶铸始终不愿示弱,他咬紧牙关,坚决摇头拒绝。
1968年,曾志的内心焦虑日益加剧,陶铸的病情让她心力交瘁。就在这个时候,汪东兴找到曾志,告诉她陶铸将被送往安徽合肥疗养,而曾志则可选择随行或者返回广东。曾志把这一决定告诉陶铸后,陶铸沉默良久,最终做出了决定:他要自己前往合肥,而曾志不必陪伴。“你不要陪我去了,我的日子不多了,你去了也帮不上忙。”陶铸平静地说道,显得异常坚决。看到丈夫如此沉稳,曾志虽心疼不已,但还是选择尊重丈夫的决定。
这对夫妻,历经了多年的风风雨雨,却在最后一次分别时,不禁落下眼泪。曾志泪眼朦胧地看着丈夫,陶铸也握住她的手,安慰道:“不要难过,想到那些早已牺牲的战友,我已经算是幸运的了。谢谢你,曾志,你一直在我最困难的时候陪在我身边。”
1968年10月18日,陶铸带着家人的照片,一步步走向汽车,曾志亲自为他打开车门,两人紧握双手,互道“千万保重”。陶铸上车后,曾志目送丈夫的车驶离,目光紧跟着那辆车的离去,她清晰地看见,陶铸虚弱的身躯将脸贴在车窗上,隔着玻璃,向她挥手告别。这一幕,成为了他们生命中最后的相见。
陶铸最终在安徽合肥度过了他生命中的最后时光,饱受疾病的折磨。而在遥远的地方,曾志始终挂念着他。1969年11月30日,陶铸告别了人世,与曾志永远告别。
在陶铸去世前,曾志曾在北京短暂停留,毛主席曾亲自为她批示:“曾志同志,你来北京是为了疗养,就留在北京。”然而,曾志还是在1969年11月动身前往广州,最终被安排到粤北的翁源县渔溪大队。此时,曾志已经接近六十岁,年事已高。
她住在简朴的邱屋,与当地百姓一同劳动。她的住处虽然简单,但她从战争的艰难岁月中走来,面对困难依旧毫不畏惧。即便年事已高,曾志依然选择与百姓一同劳动。尽管身体的力量已不如往昔,曾志依旧坚持每天参与劳动,偶尔因过度劳累感到气喘吁吁,肩膀酸痛,但她从未言弃。
在邱屋的日子里,曾志的身体逐渐承受不住高强度的劳动,于是她鼓起勇气,向远在北京的周总理和邓颖超大姐写了一份报告,提出由于广东潮湿的气候和繁重的劳动,已不适合她继续在这里生活。她请求调往北方工作,不久后收到了周总理的批示,同意她调往北方。
1972年,曾志整理好行囊,准备前往陕西临潼的干休所,广州军区为她办理好了相关手续,并专门安排人陪同前往。在临别时,那些与她朝夕相处的百姓纷纷前来送行,许多人眼含泪水。曾志也深受感动,最终,她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大家,踏上了前往陕西的路程。
在西安短暂停留后,曾志被安排在陕西临潼的干休所。她在这里得到了热情接待,并且住进了宽敞的平房。她在房前屋后种植了果树、蔬菜以及菊花和月季花,生活简单却充实。然而,曾志逐渐发现,自己生活中的各方面事务都由不同地方处理,这让她觉得非常不便。于是,她决定写信给毛主席,提出希望能够将所有事务统一交给干休所管理。
不久后,毛主席亲自做出了指示,给了曾志两个选择:一是留在西安,由省委安排工作;二是返回北京。这个消息让曾志感到惊讶,她没想到自己还有机会回到北京。考虑到自己对北京更为熟悉,曾志决定选择回到北京,并迅速向陕西省委同志表示了自己的决定:“请报告毛主席和周总理,我愿回北京工作。”
1973年,曾志回到了北京,她首先见到了汪东兴。汪东兴告诉她:“既然来北京,就不需要再从事具体工作了,可以算是离休,由中组部供养。”党组织为她妥善安排了住处与生活。
即便在1977年,曾志已经66岁,仍然回到了工作岗位,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即使在1983年正式离休后,曾志仍然关心国家大事,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献出了她的心力。她的晚年岁月在北京度过,直到1998年,她在北京安详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欢迎点击关注,每天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了解那段真实且动人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