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临死之前确实打算处死自己的这位曾经的发小、打天下的功臣、、救命恩人、自己连襟的樊哙,为什么呢?难道刘邦全然记不清樊哙曾经的好处了嘛,老糊涂到这种程度了嘛?否则怎么会下这么荒唐的命令呢?也难怪后来这道命令被陈平延缓执行,仅仅将樊哙用囚车送到目地的就完了,而那个时间点,老糊涂的刘邦已然驾崩,理所应当的,樊哙很快就被无罪释放了。
事实上,刘邦真的是老糊涂了嘛?当然不是!这件事其实背后隐藏着一个对刘邦汉朝的超大的隐形困扰——樊哙的身份。
有人也许会觉得这一点简直是笔者在乱想,樊哙的身份有什么问题呢?他确实是帝国创立之初的猛将啊,常常立下先登夺城之功劳的都是他樊哙啊!除此之外,樊哙他可是刘邦这厮的救命恩人啊,鸿门宴的时候若非樊哙强行突入宴席拖延时间,刘邦说不定就被觉着味的项羽剁了,哪儿有一点身份的问题!分明就是刘邦嫉贤妒能,年老昏聩所致。
但是大家可不要忘记樊哙还有一个刘邦连襟的特殊身份啊——樊哙的妻子是吕后的姐妹,所以严格来说樊哙属于和吕后一党关系极为深厚的主要将领。由此刘邦的这个命令是不是立刻就能感受到浓浓的杀意了。
刘邦为什么仇视吕后一党?原因其实并不复杂,因为吕后一党势力日益威胁到皇权的独尊地位了,这一点很要命——在当时的宫里 甚至开始流传吕后要等到刘邦死后,让樊哙带兵剁了赵王刘如意和其母戚夫人的传言,这事儿刺激到了本就打算拥立赵王刘如意为太子的刘邦,更在不久之后樊哙还表现了对皇位继承人选的极大兴趣,这更让刘邦起了杀心。
史书上对此虽然语焉不详,但是有一点我们也是可以透过史书上的具体说法来猜大概的,刘邦作为大汉开国皇帝,不管是什么状态下的命令理当都会被下属执行,这是一个皇帝最基本的能力,可是大家都看到了,临终前的刘邦的政令可曾被认真执行?由此看之,很明显,刘邦的担心其实是有道理的,而且我们站在历史的后来人角度来看,这一点确实在未来发生了:吕后专政,赵王惨死、戚夫人惨死,吕后大肆迫害刘氏宗室,几乎杀尽了刘邦的儿子们。
陈平作为丞相,以一种拖延的方式力保吕后一党主要将领本身就已经很说明了一些问题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刘邦不行了 以后执掌大权的一定是吕后一党,何必干这种事呢?樊哙作为吕后一党,手握军权,又是军队的指挥者,保住樊哙很容易找到机会向吕后一党展示出自己的诚意——陈平假惺惺的问策于张良之子,而张良之子很早就去服侍吕后一党了,所以别看史书上说陈平是听从了自小聪慧的张良之子的计策,实际上很明显,所谓问策其实就是一个把戏,表忠心罢了。
而其实陈平这人本来就是个两面三刀的人,所谓墙头草两边倒,在刘邦临死时下诏:陈平亟驰传载勃代哙将,平至军中即斩哙头——这倒是陈平给刘邦出了一计:他以自己名义招樊哙过来,然后让周勃去接管军权,这样以来便可以在保证损失最小、军队不乱的情况下杀死樊哙
看得出来,刘邦很满意这个方案,因为他很快就下令:陈平亟驰传载勃代哙将,平至军中即斩哙头!只不过人家陈平又不傻,自己只是个出谋划策的人,具体去做这么个得罪人活儿,那不是给自己找不痛快嘛,所以陈平很快就投了吕后一党——值得一提的是,吕后死后,后来诛灭诸吕的时候,又是陈平出力最大获利颇丰。
总而言之,刘邦临死前想杀掉樊哙,还是有道理的——他并没有糊涂,只不过岁数不饶人,再也无力约束部下了,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事情往自己最不愿意看到的地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