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泸州城,指的主要是今天江城到永丰桥一带的位置。与如今泸州市区的面貌大相径庭,那个时期的泸州与现在相比,变化巨大。泸州,这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虽在汉朝时期便开始逐步形成雏形,但直到宋朝时,城市布局才有了更为清晰的规划。从那时开始,泸州逐渐显现出其城镇的格局。而直到最近二十多年,泸州市才进入了城市快速扩展的阶段,这种扩张速度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前所未有。过去的泸州,乡镇的规模甚至一度大于主城区,直到近些年,这种局面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尽管今天乡镇的面积依然较大,但城区的扩展却显得格外迅猛,堪称历史上最大的变化,且这一趋势仍在持续发展中。这也是我们所期待的泸州“升级换代”的表现。不过,对于许多江阳沽酒的老客来说,他们依然乐意与大家分享一些自己探索出来的关于泸州过去的点点滴滴。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一讲泸州流传下来的“三山九庙不出城”的故事。
如前所述,泸州市区的范围在古时并不宽广。那么,这个“三山九庙不出城”的说法又是怎么来的呢?据我了解,这个说法主要是民间流传下来的,至今在《泸县志》中并未找到明确记载。
泸州城的西边,有一座山叫做“忠山”,最初它位于城外,但随着城市的扩展,现如今已经并入了城区的范围。这座忠山山脉,源起于一条主脉,延伸出来三条小山脉,山脉下的丘陵起伏不平,形成了三座小山。这三座山由于曾有三个不同姓氏的家族在此割据,便形成了城内“三山”之说。同时,城内也确实有多座庙宇,这些庙宇的数量多于传说中的九座(如果算上治平寺等寺庙,实际数量已远超九座)。所以,泸州的“三山九庙”也成为了地方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象征。
那么,所谓的三座山具体指哪三座呢?
第一座是朱家山。朱家山有上、中、下三座,范围从南城的大营路,经过童家路,到南极路的南侧高地,原石园所在的地方。虽然这个朱家山的名字与朱家有关,但这座山的庄园曾是泸州清末民国时期的开明绅士和诗人陶开永的住宅。这个宅邸建于辛亥革命时期,院内有石园,形式是典型的四合院,设有凉亭、水池、假山和天井等设施。庭院中的一座小楼,木雕花栏、飞檐飞角,古朴简约,透着浓厚的书香气息。传说这座宅邸是陶家从朱家后人手中购得,但具体的历史记载并不详尽。据说,朱家在明朝时期泸州很为兴旺,且朱家与当时的地方官府关系密切,甚至曾为他们树立过多座牌坊。
第二座山是蒲家山,它的范围从北城的花园路一直延伸到大慈路西侧的高地,这里原本是中山纪念堂的所在地,现在已被改建成社区,附近的犀牛寨也已消失。关于蒲家山的其他历史背景,资料也非常匮乏,无法考证。
第三座山是韩家山,范围则从钟鼓楼到公园路的韩家垇一带,今天这片区域包括了泸州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市图书馆、市青少年宫以及市博物馆等。韩家在泸州的历史也相当悠久,至少可以说,朱、蒲、韩三家在湖广填川之前便已在泸州安家落户,且各自曾在当地有着不小的影响力。
至于那九座庙,它们并不止九个,原本的九庙之说也只是一个概括。
首先是文庙,祀奉的是孔子。它原本的位置位于市府路7号,即现今市中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等机关单位附近,现已废弃。
其次是武庙,专门供奉关羽,原址位于今天武成路西侧的小巷中,现已废弃。
还有华光庙,祀奉的是五显菩萨——聪、明、正、直、德。它的原址位于凝光门城墙上,现已不复存在。
老郎庙原本供奉的是唐明皇李隆基。据传,李隆基曾亲自挑选乐师与宫女,在梨园里进行训练,后来梨园的艺人视他为戏剧的祖师,因此供奉于庙中。老郎庙原址在宝成路西门小学,即现在的忠山小学一带,现已废弃。
另外,黑神庙、秦爷庙、马王庙、牛王庙和麻姑庙等庙宇也曾存在过,但现今早已消失无踪,只有一些民间的传说流传至今。
此外,张爷庙、王爷庙和三圣庙等庙宇也在这片土地上生息过,尽管它们至今未留下确切的遗迹,也很难进行考证,但它们的存在无疑为泸州的历史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总的来说,尽管这些庙宇和历史遗迹已不再完整保存下来,但它们在泸州这座城市的历史长河中,仍然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