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华东野战军进行了重组,正式改编为第三野战军,随后成立了第七、第八、第九和第十兵团。这些兵团的领导人都是资深的军事指挥员。在众多领导中,晋升速度最快的当属第九兵团的政委郭化若,他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从纵队副司令员迅速升任兵团政委,实属不易。
郭化若是一位杰出的军事人才,虽在前线的时间不算长,实在令人惋惜。他是黄埔军校第四期的毕业生,在参与南昌起义后,曾离开祖国前往苏联深造,回国后便投入到红军的苏区,担任了方面军参谋处长及代理参谋长等重要职务。原本这一阶段应是他在军事事业中如鱼得水的时刻,却因当时的政治路线遭到排挤而被迫离开战斗岗位,还被打上了“托派”的标签,最终只能被调往红军学校担任教员,这一安排使他与军事教育结下了深厚的缘分。
在长达十三年的时间内,从1932年至1945年,郭化若几乎都在从事军事教育岗位的工作。1945年,他原计划被派往东北办学,但因病未能如愿。待身体好转后,他被调往华东参与战斗,任鲁南军区副司令员。虽然身处前线,但他并不在野战军服役,鲁南军区实际上是山东军区下面的一个二级军区,主要负责地区内部的军事事务,并在敌人进犯时协同主力作战。郭化若在此负责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民兵的武装建设。
1947年8月,他被调任第六纵队副司令员,承担起对纵队纪律和战术训练的管理。这样的职务对郭化若而言相对简单,但对第六纵队来说则显得十分紧迫。第六纵队是华东野战军中的精锐之师,指挥员王必成是一位有名的勇将。纵队的前身在南方抗战时期就已经是主要的游击力量,战后曾转型为第2团,后来在解放战争中扩编成第6师,最后改称为第六纵队。
该纵队战斗力强,最显著的特点便是能够有效地对待俘虏,然而在部队的纪律方面稍显不足,尽管其战斗风格豪放不羁,表现出色,能够打硬仗、恶仗,面对敌人毫不退缩,这时恰好需要整顿和规范。郭化若长期在后方从事军事教育工作,具备丰富的经验,因此被派遣到前线进行整顿。那个时期,部队自称为“三子”部队,生活中出现了抢房、打枣、抓鸡等小乱象,反映出一些军阀气质和地方主义的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团队建设。因此,第六纵队在战斗的间歇中,不断展开教育和整顿,提升战士们的觉悟。
1948年8月,郭化若被任命为第四纵队政委,与陶勇搭档,参与了著名的淮海战役。在战役后,随着全军的整编,他被提拔为兵团政委。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他便从纵队副司令员跃升至兵团政委,的确是晋升最快的干部之一。然而,在华东野战军中,政工干部并不富裕。例如,第七兵团的政委谭启龙之前负责地方工作,直到解放战争时期才转至前线,甚至从先锋纵队转为兵团政委。第八兵团的政委袁仲贤早期也是军事出身,后来担任政委;第十兵团的政委韦国清则是前任第二纵队的司令员,后来再任命为兵团政委。
郭化若担任纵队政委的时间虽短,但很快就被提拔为兵团政委,其原因显而易见,前线对资深政工干部的需求十分迫切,而郭化若的资历和理论水平都很高。虽然在担任兵团司令员的位置上可能力量不足,但担任兵团政委对他来说则是绰绰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