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清史的了解,若提到清太宗皇太极在崇德元年正式建立大清,许多人应该会知道他在此年登基称帝。登基之后,皇太极册封了“五大福晋”,这些福晋在后宫中的地位要远超其他妃子,其中,早先的国主福晋哲哲被册封为清宁宫皇后,而后来地位逐渐上升的海兰珠,则被封为关雎宫宸妃。原本位居仅次于哲哲的孝庄,在这一体系中,虽被封为五大福晋中最后一位,地位是永福宫庄妃。尽管如此,孝庄在皇太极去世后,最终成为了“人生赢家”,她的儿子福临继位,登上了帝位。
提起清宫剧,大家应该都知道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新帝的生母会被尊为圣母皇太后,而新帝的嫡母则是母后皇太后。虽然生母被称为圣母皇太后,但实际上她的地位往往低于母后皇太后。这是因为母后皇太后曾是先帝的正妻,曾经的母仪天下,任何时候,作为妃嫔出身的圣母皇太后都无法凌驾于母后皇太后之上。即使她去世后,圣母皇太后所享有的陵寝规格也不及母后皇太后的尊贵。
很多人以为福临登基后,孝庄会和她的嫡母哲哲并尊为两宫皇太后,实际上这种情况并未发生过。在大清将近三百年的历史中,只有两对皇太后曾并尊过。第一对是康熙的生母孝康章皇后与他的嫡母孝惠章皇后;第二对则是同治帝的生母慈禧与嫡母慈安。那么,为什么孝庄和哲哲并未能并尊呢?
实际上,哲哲最初嫁给皇太极时,皇太极已有其他妻妾,甚至还拥有大福晋,因此哲哲并非一开始就位高权重。她的婚姻,正如许多清宫婚姻一样,带有一定的政治联姻性质。哲哲是科尔沁蒙古的贵族后代,她嫁给皇太极,不仅是两族之间的联姻,还是皇太极建立满蒙联合的关键。当时,哲哲的地位在后宫并未显赫,而是与其他妻子共同分享地位。
不过随着后金统一科尔沁,哲哲的地位逐渐上升,尤其是在天聪六年,也就是皇太极登上汗位之年,她已经是“中宫福晋”。而她的侄女孝庄则位列“西宫侧福晋”。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太极的后宫结构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建立大清后,哲哲虽然未能为皇太极生育皇子,但她仍然被尊为清宁宫皇后,这不仅体现了她的地位,也显示了皇太极对她的尊重。而对于孝庄来说,虽然她曾是后宫的第二位福晋,但在皇太极去世后,她的位置迅速上升,成为了福临的生母,最终也坐上了太皇太后的宝座。
与孝庄相比,曾是皇长子豪格的生母的乌拉那拉氏却显得很不幸,她在后宫的地位大幅下滑,从一个高贵的福晋变成了边缘化的侧妃,这也是后宫复杂的权力斗争之一。顺治帝继位后,孝庄最终被推上了更高的位置,而她的嫡母哲哲则由于健康原因未能享受到这个尊号。在顺治帝登基初期,后宫的称谓尚不规范,哲哲一直被称为“中宫太后”,并未得到我们今天理解的“皇太后”这一正式头衔。
关于哲哲的最终称号,直到顺治六年她去世后,顺治帝才将其正式尊为“母亲国主福晋”。这是因为在清朝建立之初,后宫的封号并不明确,甚至皇太后的称号都鲜有使用,直到乾隆年间才改称为“皇太后”。在这期间,顺治帝的许多重要决策由多尔衮摄政,这种权力格局也深刻影响了皇太后的地位问题。
实际上,最早的“皇太后”并不是孝庄,而是她的姑姑哲哲。孝庄虽然在皇太极去世后迅速获得了皇帝生母的身份,但实际上她也是顺治帝亲政后才正式被尊为“昭圣皇太后”。因此,尽管孝庄是五大福晋之一,并且在历史上担任了太皇太后的职位,但她的“皇太后”身份却是后期才得以确认。
至于在康熙时期,清朝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两宫皇太后并尊”现象发生在康熙帝年初。尽管这一现象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但它在清朝历史中具有重要意义。顺治帝继位后,其生母和嫡母之间的地位问题以及权力斗争,也成为了朝廷风云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朝政的运行。
总的来说,在清朝的后宫中,无论是称号、地位还是权力,嫡庶之间的尊卑差距都十分显著,而这些差异也塑造了后宫争斗的格局。虽然皇太后的称号有所不同,但其实际权力和地位往往是根据皇帝与后宫妃嫔之间的复杂关系来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