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权力的游戏:西汉3个皇帝候选人,继承顺位靠前却被他人摘桃子
创始人
2025-09-23 03:03:17
0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辉煌的胜利背后,总伴随着失败者的身影。西汉王朝存在的210年里,共有十五位皇帝曾登上过那个至高无上的宝座。

这些皇帝当中,有的还是孩童时便被册封为帝,有的虽名义上为皇,却始终未能真正掌控朝政,还有的只在位数十天便被赶出宫廷,甚至从未被官方正式认可。

无论结局如何,他们都曾尝过权力巅峰的滋味,坐过那象征最高权威的皇帝之位。

然而,在这段历史中,还有三位人物,他们曾一度看似触手可及皇位,甚至胸有成竹地认为那原本就该是属于他们的。然而,权力的游戏向来无情,规则残酷,他们与皇位之间的那一步,成了不可逾越的鸿沟。无论他们如何努力,那一步都成了天堑,无法跨越。最终,他们不仅失去了皇位,连陪跑的资格都没有,被那些原本看起来毫无希望继承皇位的人捷足先登。

那么,这三个人究竟是谁?他们为何没能如愿登基?在竞争失败之后,他们的命运又如何呢?

专权的吕后去世后,刘家的宗室与汉朝的开国功臣联合起来,铲除了吕氏家族的全部势力,并废黜了吕后扶持的小皇帝。

事后,他们聚集在一起,讨论选谁做下一任皇帝。

大多数宗室和功臣认为,最佳人选是刘邦的长孙——齐王刘襄。

他有三大明显优势:

首先,依据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适子死则立适孙”,以及天子宗庙的“左昭右穆”规定,既然刘盈(汉惠帝)的儿子们都被认为非亲生,无法继承皇位,那么就必须从刘邦的孙辈中选择合适的继承人。而刘襄正是刘邦的长孙,按照宗室和功臣们的说法,“推本言之,高帝适长孙,可立也”,他天生就是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

其次,吕后去世后,刘襄第一个公开宣布要举兵讨伐吕氏。他因此赢得“首义之功”,而吕家族人在他率领的齐国大军面前,乱了阵脚,轻易被诛灭。

即使单论战功,刘襄不仅是刘邦的血脉,还是消灭吕氏势力的关键人物,理应得到相应的赏赐,甚至皇位也未必不合适。

第三,刘襄大军驻扎在外时,他的弟弟刘章也在长安动作频繁。吕家最大的两个威胁人物——上将军吕禄和相国吕产,其中吕产正是被刘章解决的。

若非刘章成功刺杀吕产并掌控宫廷,诛灭吕氏的行动恐怕难以顺利进行。刘章功劳巨大,也自然在选帝过程中拥有不小的话语权,而他坚定支持亲兄刘襄继承皇位。

一时间,宗室和功臣们几乎达成共识,准备迎接刘襄入京即位。

然而,阵营中突然响起一丝异议,这微小的杂音却扼杀了刘襄的帝位梦想。

曾被刘襄用计夺兵权的琅琊王刘泽指出:刘襄的舅父性格残暴,若刘襄登基,恐怕又会出现一个新的吕氏专政。

经历过吕氏十余年压迫的宗室和功臣们,一听到“又一个吕氏”便心惊胆战,立刻开始商议换一个母家仁慈、性格温和的代王刘恒登基。

于是,刘襄与皇位失之交臂。

当然,这只是表面上的原因。

刘襄未能继位的根本原因,是他名分太过正统,功劳太过突出。

这本该是他的最大优势,却反而成了最大的障碍。

因为他身份太正,成为皇帝后,大臣们就无法从中获得功劳和权势。

功臣们害怕刘襄的功绩掩盖了他们的贡献,若他理直气壮地掌权,大家的政治话语权便会丧失殆尽。

而那些冒着灭族危险除掉吕氏的功臣们,绝不会同意这样的结局。

相比之下,一直低调无为、容易控制的代王刘恒,才是他们眼中理想的皇帝。

于是,宗室和功臣们决定让刘恒继承皇位,同时做出了一件极其残忍的事情。

当时,刘襄的大军还停驻在外,他们让刘襄的亲弟弟刘章亲自去通知刘襄这个消息,并劝他退兵。

与刘襄共同观察长安局势的将军灌夫,也公开指责他擅自举兵,劝他回封地反省。

刘襄统领的齐国,是汉初最大的封国,军事实力强大。

身为刘邦的长孙,他的声望极高,若他真的举兵攻入长安,胜负难料。

不过,在与弟弟刘章商议后,他们选择退兵,回到齐国。或许他们认为,只要新皇兑现曾承诺给齐国的利益,自己也不亏。

刘恒登基后,确实将吕后期间割走的齐国郡县归还给刘襄。

但他迟迟不兑现刘襄弟弟的封王承诺。

一年后,忧郁成疾的刘襄去世,朝廷赐谥号为“哀”,这对他匡扶汉室的贡献显然极不公平。毕竟,此时的汉文帝正打算削弱齐国兄弟的影响力。

不久后,汉文帝又以分封弟弟为由,将齐国分割成几块,齐国从汉初最大封国逐渐沦落。

或许,齐国一脉的不满与动乱,就是从这里埋下了种子。

刘襄的弟弟们中,至少有六人后来参与了起义叛乱,反抗朝廷,最终在历史尘埃中销声匿迹。

到了汉武帝晚年,巫蛊之祸爆发,太子刘据和皇后卫子夫双双自尽,汉武帝愤怒异常,展开大规模镇压,朝廷人心惶惶。

而远在燕国封地的刘旦,却满心欢喜。

因为大哥去世,二哥多年前已逝,太子的位置理应轮到他这老三。

他满怀期待地等待汉武帝的册封诏书。

然而,三年过去,长安仍无消息,汉武帝既未召他入京,也未宣布新太子。

刘旦焦急万分,担心被遗忘,派人递信给汉武帝,请求前往长安任职宿卫。

这封信隐含两层意思:一是提醒汉武帝,自己作为嫡长子继承制下的长子,理应是皇位第一顺位继承人;二是希望早日落实太子身份,毕竟皇子若被封王,多半需去封地,只有太子能长期留在京城。

但汉武帝看完信后大怒。

他认为太子必须由自己亲自选定,不能由别人来提醒和干涉。

更何况,刘旦多年不受宠,远在边疆,感情淡薄,绝非他理想的人选。

他断然处置刘旦的使者,找借口削减刘旦封国的三个县邑,严厉惩罚了他。

于是,这位名义上第一顺位的继承人,最终失去了争夺皇位的资格。

汉武帝六个儿子中,前两位已故,三子刘旦被打入冷宫,四子刘胥行为荒唐被嫌弃,五子刘髆因舅舅李广利降匈奴被灭族。

只剩下最小的儿子刘弗陵能做选择。

临终前,汉武帝立刘弗陵为皇太子,也就是后来即位的汉昭帝,年仅八岁。

刘旦绝不会服气。

汉昭帝即位后,刘旦曾两度起兵反叛。

第一次,汉昭帝出于兄弟情谊,宽容了他。

第二次被揭发后,刘旦仍寄希望于汉昭帝能网开一面,结果只换来皇帝下令他自尽。

理论上,刘旦死后,第一顺位应是同母弟刘胥。

但汉武帝对刘胥印象极差,视他荒唐无赖,绝不可能让他继承皇位。

汉昭帝英年早逝且无子,刘胥认为时机已到,自己应该当皇帝。

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汉朝应从汉武帝孙辈中选继承人,但历史上汉惠帝死后,汉文帝作为其弟登基也有先例。

有人因此提名刘胥登基。

然而,权臣霍光极力反对。

他引用周朝礼法,以古代圣王废长立幼为例,否定刘胥的资格,认为“广陵王不可以承宗庙”。

最终,刘胥被排除在继承者之外。

刘胥落选不仅因品行,还因为触犯了霍光的利益。

汉昭帝年幼时,霍光实际掌控朝政十三年。

刘胥年约五十,儿子也成年,若他继位,霍光将失去掌权的借口。

霍光希望选一个年轻无根基的宗室作为傀儡。

因此,刘贺和刘病已先后继位,正是出于此考虑。

眼看皇位飞走,刘胥不甘心,决定造反,最终失败,被迫自尽。

总结而言,刘襄因功高震主未获皇位,刘旦被父皇厌弃失势,刘胥则触碰权臣利益被排挤。

他们理论上都有资格成为皇帝,却在权力的博弈中败下阵来。

权力游戏从不遵守规则,拳头硬的人才有最终发言权。

因此,他们虽近在咫尺,却终生无法坐上皇位。

这就是权力的残酷现实,你怎么看?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张... 2001年10月14日,享年101岁的张学良在美国檀香山静静离世。他的一生充满了争议与荣耀,备受世人...
“女真满万不可敌”是一个笑话吗... 作者:萨沙 要看是什么时候的女真! 其实女真的兵力远远不止万人。 游牧民族,准确说游牧渔猎民族,肯...
原创 三... 老泸州城,指的主要是今天江城到永丰桥一带的位置。与如今泸州市区的面貌大相径庭,那个时期的泸州与现在相...
原创 民... 前些日子,我讲了湖南邵东团山禹氏后裔、近代名人禹之谟的故事。事后,许多老乡与我讨论,觉得禹之谟实在是...
原创 德... 1941年6月,纳粹德国向苏联发起了大规模的攻击,尽管德军在战争的初期取得了一些局部胜利,但苏联作为...
原创 邓... 1959年9月,邓华将军被突然通知撤销职务,调离军队,虽然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局面,邓华将军心中难免感...
原创 2... 1960年,一位贫困的老人在自家孤独死去,这个老人名叫熊国炳,曾是老红军。根据当地村民的回忆,熊国炳...
原创 号... 日本占领中国东北数十年,驻扎超过60万精锐部队,但却被苏联仅用10天时间彻底击败。 关东军自认为强大...
原创 4... 上世纪80年代,挪威的学者约翰·加尔通曾做出一个震惊世界的预言:“苏联将在十年内解体。”这一大胆的言...
原创 清... 1759年,一场规模庞大的军事行动在中亚的辽阔大地上展开,这不仅仅是一场普通的战斗,而是关系到清朝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