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的形成历程是俄国历史中的一段重要篇章。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主动加冕为沙皇,从此莫斯科公国进入了沙皇俄国的时代,亦称为“沙俄”。这一时期的开端标志着一个新的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那么,沙俄与后来的俄罗斯帝国有什么根本的区别呢?
历史上,1453年东罗马帝国的灭亡是一次重大的转折。奥斯曼土耳其的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以8万大军攻克君士坦丁堡,标志着罗马帝国的彻底崩溃。然而,罗马文化并未因此断绝。1469年,伊凡三世迎娶了拜占庭皇帝的公主索菲娅,从而将罗马的文化遗产带入了莫斯科。莫斯科公国开始自称“第三罗马”,继承了东罗马帝国的许多文化元素,如元老院、双头鹰和东正教等。这一转变象征着俄罗斯帝国的文化与精神的变迁,并且带来了帝国体制的改变。
罗马帝国有过二帝共治、四帝共治的特殊历史,其中正、副皇帝的制度形成了皇帝的多重身份。在中国历史上,类似的角色可以从《雍正王朝》中的“十三爷”胤祥找到影子,他被戏称为“常务副皇帝”。沙皇这一称呼,实质上并不等同于罗马的奥古斯都,而更像是副皇帝或者国王。正因如此,沙皇俄国与后来的俄罗斯帝国之间,实际上有着根本性的差距。
维京人进入东欧建立基辅罗斯后,建立了留里克家族的统治。留里克家族采用分封制管理领土,这使得基辅罗斯逐渐发展为由多个小公国组成的松散联盟,类似于中国历史中的周朝。在这些小公国中,莫斯科成为留里克家族的一个分支所控制的区域。而在沙皇俄国的初期,莫斯科依然由留里克家族的后代掌控,包括著名的伊凡四世(伊凡雷帝),他将莫斯科公国转变为沙俄。
然而,时间到了1598年,伊凡四世的儿子费多尔去世,而他并未留下继承人。这意味着留里克家族的直系血脉在沙皇俄国的统治中断裂,沙皇的继位问题成为了一个严峻的挑战。随之而来的15年内战与纷争,掀起了波涛汹涌的权力斗争。
鲍里斯·戈东诺夫,费多尔的辅政大臣,成为了沙俄历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鲍里斯起初通过打压旧贵族,稳定了国家政局,但由于缺乏强大家族背景,他面临着不断的挑战。鲍里斯成功登基为沙皇后,面对内部贵族的敌视,他一方面继续增强自己的权力,另一方面也不小心激怒了贵族们。最终,他死于一场酒宴毒杀,这标志着戈东诺夫家族的灭亡。
继鲍里斯之后,沙俄进入了一个混乱时期。首先,戈东诺夫的儿子费奥多尔短暂地继位,但随着一个冒充伊凡四世儿子的“伪季米特里”现身,局势更加复杂。伪季米特里通过波兰的支持,短时间内获得了莫斯科贵族的支持,甚至在位期间采取了一些宽政措施,试图获得民心。然而,由于其波兰背景,他的统治遭到俄罗斯本土贵族的强烈反感,特别是在伪季米特里一世的婚礼期间,波兰贵族的行径激怒了莫斯科的大贵族们。
在这种情势下,瓦西里·舒伊斯基看到了夺位的机会。作为诺夫哥罗德的贵族,他通过揭露波兰人的阴谋而在1606年成功登上了沙皇宝座。然而,瓦西里四世的统治并不长久。他不仅得罪了波兰,且通过杀害功臣米哈伊尔等举动削弱了自身的权力基础。最终,瓦西里四世被迫投降,沙俄面临外敌入侵,波兰占领了莫斯科。
在外部压力和内部分裂的情况下,沙俄几乎陷入灭亡的边缘。然而,1612年,莫斯科的各大贵族联合起来,成功将波兰军队赶出莫斯科,恢复了国家的独立。1613年2月,经过一番激烈的选举,罗曼诺夫家族的米哈伊尔·罗曼诺夫被选为新的沙皇,标志着沙俄内战的结束,进入了罗曼诺夫王朝的时代。
米哈伊尔·罗曼诺夫的继位为沙俄带来了新的政治稳定。彼得一世(彼得大帝),作为米哈伊尔的孙子,于1689年亲政,并展开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在他的领导下,沙俄不仅向东方扩张,合法获得了大量领土,还成功与瑞典进行了一场持久的战争,最终获得波罗的海沿岸的控制权,并在圣彼得堡建立了新都。1721年,沙俄元老院将“全俄罗斯皇帝”这一头衔授予彼得一世,俄罗斯由此成为了一个正式的帝国。
彼得大帝的改革为俄罗斯帝国的崛起铺平了道路,但他也对未曾得到黑龙江流域的遗憾表达过不满。这个目标在之后的几百年里一直是俄罗斯帝国扩张的驱动力,直到19世纪中期,沙俄才在1858年至1860年间通过《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正式获得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大片领土。虽然在1900年尼古拉二世时期,俄罗斯短暂控制了东三省,但日俄战争的失败导致沙俄失去了这些领土。
通过这些历史的波动,可以看出沙俄从一个松散的公国逐步发展成了强大的帝国,经历了无数的权力更迭与内战,最终在彼得大帝的领导下,彻底改变了俄罗斯的政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