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战国七雄中为何只有秦国不断强盛?其余六国衰弱的原因是什么?
创始人
2025-09-23 02:00:51
0

暑期创作大赛

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是春秋时代与战国时代的历史分水岭。经过数百年的激烈争霸和无休止的战争,春秋时期数百个诸侯国缩减到战国时代仅存十几个强国。在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这两次明显违反礼仪的僭越事件中,战国各国君主深切感受到生存的巨大压力。正是在这种强烈的危机感推动下,绝大多数战国君主纷纷选择了变法图强的道路,希望以此挽救衰败、重塑国家实力。

战国七雄几乎都经历过变法的尝试,君主们都渴望通过改革来增强国力,但最终只有秦国的变法真正取得了成功。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战国时期最早实行变法的国家是魏国,而魏国也是最早崛起为强国的国家。魏国的变法以李悝变法著称,这场变法被视为整个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先驱,极大地影响了后来其他国家的改革实践。李悝变法的核心内容包括废除世袭制度,废止古老的井田制,推行法治国家,以及建立一支正规的武卒军队。

后来商鞅的变法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李悝变法的成果,并根据秦国实际情况进行了创新调整。对于魏国来说,李悝的变法抓住了关键,确实使魏国迅速强大起来。魏国从三晋分裂出来时并无显著优势,却依靠变法成功登顶成为战国的首强,正是李悝变法功不可没。

李悝变法让魏国在战国中保持了大约一百年的强盛,从魏文侯开始,经魏武侯,直到魏惠王时期,魏国逐步走向衰落,最终被秦国所灭。魏国衰落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首先,变法不够彻底。虽然李悝变法整体成功,但诸多细节仍显保守。例如推行法治,在秦国法律面前,王子和平民同罪;而魏国则“刑不上士大夫”,贵族依然享有特权。世袭制度虽被废除,却未能根本铲除旧贵族势力,新旧贵族共存,导致变法打了折扣。相比之下,秦国从秦孝公起,历经数代君主坚持变法,形成了深入人心的法治体系,魏国变法仅维持了三代君主就失去了动力,缺乏强力执行的国君支持是根本原因。

其次,魏国国君的治国能力逐代下滑。秦国六代君主皆为明君,稳定的君主继承保障了变法的持续推动和国力的稳步提升。相反,魏国从魏文侯到魏武侯,再到魏惠王,国君能力明显递减。魏文侯是鼎盛时期的代表,魏武侯稍逊一筹,魏惠王则远不及其前辈,甚至导致了国力迅速流失,终至败亡。在封建社会,国君的英明直接决定国家的兴衰,魏国君主能力的衰退必然导致国力走弱。

第三,魏国的人才战略严重失误。地理位置优越的魏国汇聚了大量人才,但其君主并不善于识别和重用人才。秦国设有专门接纳外来贤才的“客卿”,秦孝公还颁布求贤令,广纳天下英才。相比之下,魏国不仅未能吸引人才,还屡屡让人才流失。商鞅早年在魏国未受重用,公叔痤建议杀掉商鞅,魏惠王却无动于衷,导致商鞅最终流亡秦国。张仪、范雎、公孙衍、尉缭等魏国人才纷纷投奔秦国,吴起也因魏武侯重用田文而被冷落,选择逃往楚国。人才流失严重反映出魏国君主的无能,这自然使得国力不断削弱。

第四,战略上的严重错误也加速了魏国衰败。魏文侯时期,魏国通过联合三晋对抗东西方强敌,形成战略均衡。然而魏武侯继位后,战略混乱,甚至在即位之初支持叛赵的公子反对赵国。魏国因自视国力强大而同时两线作战,攻打郑国和秦国,四面开战不断消耗国力。到了魏惠王时期,接连的军事失利彻底耗尽了魏国七十余年积累的国力。著名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分别造成了20万魏军精锐兵力的覆灭,大将庞涓阵亡,国力遭受沉重打击。魏惠王忙于称王的虚名,国力自然难以恢复。

申不害提倡以法治国,实际上是以权谋术治国,他主张整顿吏治、强化中央集权、改革军制、鼓励农业,但这些措施多属治标不治本,未能从根本制度层面彻底改革。以军事改革为例,申不害仅简单整合贵族私兵加强训练,未建立秦国那样的军功爵位制度。没有制度约束,士兵更替频繁,效果大打折扣。同样,鼓励耕作也缺乏以爵位换粮食的长期激励机制,只靠临时措施难以扭转局势。申不害的变法仅让韩国跻身战国七雄之一,实力却仍最弱,且因地处中原腹地,成了四面强敌围攻的牺牲品。

作为七雄之一,韩国历史上曾灭亡郑国并以新郑为都,然而其持续衰弱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地理位置受限,被赵魏楚秦宋齐等列强包围,无发展空间;二是缺乏明君,历史上鲜有英明君主,只有韩哀侯与韩昭侯有些作为,其余国君鲜有建树;三是国力本就最弱,长期战争消耗殆尽。秦国灭六国时首攻韩国,正是因为韩国最弱,最容易攻破。

赵国是三晋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也是战国七雄中最擅长作战的诸侯国,这主要得益于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骑射改革。这一军事改革改变了军队着装,采用胡人风格,更加适合骑马射箭训练,显著提升了赵军的机动性和战斗力。

然而赵国最终衰弱也有多重原因:一是未能进行彻底变法,胡服骑射更多是军事改革,缺乏政治体制创新,整体实力难以与秦国抗衡;二是君主昏庸,赵武灵王虽为军事天才,但政治上昏庸,禅让王位给幼子,试图分权导致沙丘政变,最终饿死,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其后赵国国君更是频繁犯错,如长平之战因换将导致45万赵军惨败,秦灭六国时杀害名将李牧,国防彻底崩溃;三是军事强悍但政治薄弱。赵国多次因政治失误导致国力损失,虽能在邯郸之战中联合楚魏击败秦军,但国力难以恢复。

齐国同样经历过变法,齐威王任用邹忌推行政治改革,主要内容包括选拔和重用人才、广纳谏言、修订法律。邹忌变法与申不害变法类似,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改革,与商鞅变法同一时期,却效果有限。春秋时期齐国是东方大国,经济富庶且为春秋首霸,田氏代齐后曾短暂强盛,但多数时间沉寂。齐国持续衰落与赵国相似,也存在无明君等问题。尤其齐闵王误吞并宋国,激怒邻国,导致燕赵韩魏秦联军攻齐,名将乐毅率军一举灭国,齐国昔日积累的国力顷刻消失,只剩两座城未被攻破,直至秦灭齐,齐国终成历史。

吴起一生辗转多国,始终未找到伯乐。他在魏国受魏文侯重用,但魏武侯上位后不再重用他,吴起不得已流亡楚国,得到楚悼王重视并主持变法。吴起变法内容与李悝变法相似,措施合理且切实,但终因楚绰王逝世,旧贵族势力复辟,吴起被杀,变法功亏一篑。

与秦国商鞅变法持续推进不同,吴起变法未能持久,这凸显秦楚两国在制度和政治环境上的巨大差异。楚国虽然疆域辽阔,势力强大,但两次被敌军攻破首都,一方面因大意,另一方面因强大的公族势力割据,严重削弱了国君权威,最终导致楚国衰弱。

吴起遭杀的根本原因是触动了楚国旧贵族屈、景、昭三大家族的利益。这三家不仅是国君的旁支,掌握庞大私兵,几乎架空楚王,使楚国陷入依赖三大家族治国的怪圈。楚国越是依赖三大家族,国君权威越被削弱,国力自然衰退。

燕国长期处于边缘地位,实力薄弱。因“子之之乱”,燕国差点被齐国灭亡。燕国多次趁赵国衰弱之机出兵,却频频败给赵军,甚至被打进都城。若非秦国频繁攻打赵国,燕国可能早被赵国吞并。燕国虽有乐毅变法,内容包括加强官员考核、完善用人制度、依法治国及军队训练,但改革成效有限,属于治标不治本。燕昭王是燕国历史上唯一明君,他复国成功,但国力已大不如前。燕昭王去世后,燕国再无作为。乐毅率军灭齐,虽为燕国短暂胜利,但齐国仅剩两城,早已衰败,难以掩盖燕国整体衰弱的事实。

商鞅变法之所以成功,主要有三大原因:

首先,国君英明。秦国六代君主皆为明君,这在中国历史极为罕见。秦国地处边陲,经常受中原列国轻视,激发了强烈的危机感和斗志。常年与戎人交战使民众尚武,极具血性。再加上实行军功爵位制,大大激励军队战斗力。国君们继承和发扬这种危机意识,不沉迷享乐,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

其次,变法彻底。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最彻底且成功的变法之一。商鞅本人努力外,历代秦君接力推进,变法逐渐深入人心,成为秦国的基本制度,法律严明,约束全民,制度化管理有效保障变法成功。

第三,广纳人才。秦国极其重视人才引进和使用,历代君主虚心求贤,接纳众多贤士。除商鞅外,百里奚、公孙衍、张仪、范睢、甘茂、陈轸、吕礼、楼缓、蔡泽、吕不韦、魏章、李冰、郑国、尉缭、李斯等人才济济一堂。数不尽的人才为秦国效力,造就了秦国强盛。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就已认识到人才对于国家强盛的重要性,秦国对此的重视是其成功的关键。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新义安大总管林江72岁大寿,陈... 20多年前,香港有很多帮派,什么14K,新义安,和胜和等。这些帮派的里的人基本都是江湖人士,而随着时...
原创 梁... 1950年11月初,朝鲜北部的清川江沿岸,寒气刺骨,积雪还未完全消融。在志愿军司令部的木板房里,一场...
原创 遵... 1935年1月,在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一次意义非凡的军事会议。这次会议不仅确立了...
原创 苏... 石油美元体系的裂缝中,一把改写世界格局的钥匙悄然浮现。 2024年,沙特政府平静地让一纸协议到期失...
原创 东... 清史的研究者都知道,清朝的太祖努尔哈赤并未直接建立“大清”,他创立的是“后金”,并自称为“大汗”。直...
原创 日... 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汉服、唐装等传统服饰无不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也知...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铭记烈士 ...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新四军苏浙军区当年牺牲的烈士近一千位,他们的英雄事迹与浙西山水同在...
原创 以... “何凤山既非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也不只是无瑕的天使,他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上帝’。”——这是以色列前总...
原创 中... 阅读以下内容之前,真诚邀请您点击“关注”按钮,这样可以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类似的深度文章,也便于您参...
伪史派为何不怎么碰正牌的“西方... 前几天已经说过,伪史派自称“西史辩伪”,但主要攻击目标普遍集中在从来都不属于“西方”的东方古国,如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