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各代君主为了巩固政权、铲除异己,常常设立特务机构。比如唐朝的“不良人”和明朝的“锦衣卫”,都成为了历史上广为人知的特务组织。然而,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在三国时期,自称“卧龙”的诸葛亮临终前,也留下一名特务,这个人正是费祎。正是费祎,最终断送了蜀汉后期两位极具才华的大将和文臣。
这一看似有些残忍的做法,非但没有导致蜀汉的迅速灭亡,反而使得国家延续了整整三十年。诸葛亮在历史上被誉为神机妙算的智者,智慧过人。那么,他所信任并留下的特务费祎究竟是怎样的人?他又是如何凭借自己的能力,一步步崛起,成为延续蜀国国运的关键人物呢?
费祎少年时丧父,从小跟随族叔费伯仁生活,历经诸多磨难。正是这些早年的挫折,没有让他灰心丧气,反而让他更加体会到读书的重要性。天资聪颖的他,学习极为迅速,才华逐渐在当地传开,赢得了广泛赞誉。
蜀国大臣董和时常拿费祎与自己的儿子董允相比较,认为两人不分高下。但一次重要的场合中,董允神色紧张不安,而费祎则镇定自若,气度从容。董和当即看出谁更胜一筹,心中已有定论。正逢刘备平定蜀中,需要人才,大臣们便将费祎推荐给刘备。
少年时代的费祎性格谦逊诚恳,谈吐不凡,不久便被刘备任命为太子舍人,与刘禅一同读书学习。刘备称帝后,为夺回荆州并为义弟关羽复仇,向东吴发动战争,却在白帝城被陆逊火攻,含恨而终。刘禅继位,诸葛亮为缓和蜀吴关系,多次派费祎出使东吴。
一次出使时,孙权曾试图戏弄费祎,命令手下对他冷落,谁也不理睬。费祎到达后,孙权虽亲自停食迎接,但众臣却埋头吃饭。面对这尴尬场景,费祎讥讽道:“有凤来仪,麒麟懂得吐哺停食,奈何驴骡无知,依旧伏食如故。”这便是他嘲笑东吴群臣无礼的典故。
费祎才华出众,屡次在吴国辩论群儒,令孙权大为赏识。孙权曾评价费祎:“君乃天下淑德,必当成为蜀朝股肱之臣。”据说孙权还曾赠送随身宝刀给费祎,但费祎推辞不受。能赢得敌国君主敬重的人,诸葛亮怎会不喜爱?
据史料记载,诸葛亮南征凯旋回成都时,众多大臣在城外等待,唯独召费祎进车密谈,可见费祎在蜀汉官场的地位非同一般,不愧为后世所称的蜀汉四相之一。
费祎性格谦恭真诚,平日幽默豁达,官场上与同僚关系融洽。当时蜀国有两大奇才,一为文臣杨仪,二为武将魏延。两人性格孤傲偏执,却都把费祎视为知己。
杨仪是诸葛亮北伐时军中长史,掌管军粮后勤,才干卓绝,能周详完成诸葛亮交代的任务,是军中唯一能担当重任的人。魏延则出身贫寒,遇刘备成明主后忠心追随,多次在荆州、汉中及北伐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但为人性格孤高,难与人和睦相处。
这两位左右手,虽各有所长,却互不相容,时常闹矛盾。杨仪和魏延的争执传入东吴,连孙权都曾言:“他们虽是人才,但诸葛亮一死,必然自相残杀。”每次出使东吴的费祎,牢牢记住此话。
魏延性格高傲,杨仪自视甚高,二人在军中针锋相对。诸葛亮虽力图调和,却无可奈何,只得保持中立。每当两人争吵,费祎总出面调停,防止事态恶化。杨仪以口才压制魏延时,费祎常替魏延辩护;魏延怒拔刀欲杀杨仪,费祎亦是唯一能阻止冲突的人。
正因如此,两人都将费祎视为知心好友,却不知这位“知己”最终成为导致他们双双丧命的关键人物。
诸葛亮死于五丈原时,召集将领交代后事,却独独未召魏延,深知魏延必会自作主张进攻司马懿,陷入敌计。因此,诸葛亮将兵权交给杨仪,一方面因杨仪与魏延势不两立,能严格执行命令;另一方面,杨仪文官出身,在军中无亲信,难以叛变。至于魏延,只要听命撤退,还有一线生机,否则必死无疑。
诸葛亮死后,魏延向费祎表明决心不服从杨仪,欲自立为王,攻打杨仪。费祎迅速将此消息告知杨仪,促使诸葛亮安排的后手马岱出手,最终斩杀魏延。
魏延死后,杨仪回成都自以为能继承丞相之位,孰料职位被蒋琬夺去。杨仪心怀怨恨,时常自怨自艾。一次与费祎闲谈时,泄露了“若当初跟魏延投靠魏国,局势不会如此”的心声。费祎将此密告刘禅,杨仪被罢官入狱,且因在狱中频频口出逆言,最终被处死。
魏延与杨仪之死虽由费祎揭发,但根本原因在于二人性格偏狭、有才无德,无法共事。
不久,费祎接替蒋琬任尚书令,权倾朝野。他执政期间致力于休养生息,增强国家实力。魏国攻蜀时,他联同王平等将领击败曹爽,使蜀汉保持国富民强。
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四人被后世合称为蜀汉四相。除诸葛亮外,其余三人皆反对连年北伐,认为战争伤民甚重。特别是费祎,每当姜维提议攻魏,费祎都限制其兵力,人数不超过万人。
公元253年,魏将郭循投降蜀国,众人劝费祎谨慎,却被其坚持信任。最终在宴会上,郭循刺杀费祎,费祎因此身亡。
虽死去,费祎遗留下的治国理念,使蜀汉延续了三十年之久,实至名归地成为蜀汉四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