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汉中之战,刘备击杀夏侯渊背后的密码是啥?汉中之捷的三大功臣是谁?曹操为何一直滞留在关中,没有及时驰援夏侯渊?关羽又发挥了什么作用?
在曹操的策略中,他早已暗示放弃汉中,决定迁移武都氐人,原本这片土地似乎不再是他心中的目标。曹操此时的战略焦点是如何从战场上解救被困的汉中军团。这个决定与曹操极度担心的一个局面有关——汉中军团的几位名将,如张郃、郭淮等,若在重压之下投降刘备,便意味着丞相在北方的战略将受到严重打击。历史证明,如果刘备能再进一步收服这些势力,曹操北方的防线也许会更加脆弱,战事的压力也会随之减轻。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行程,曹操终于于219年3月,通过500里难行的褒斜道,抵达汉中。对这两位宿敌而言,这一刻是他们在战场上再次相遇的时刻,而这场较量,也将决定他们未来的命运。
回顾历史,刘备面对曹操时,几乎每次都败下阵来。无论是徐州的两场失利,还是荆州被曹操的虎豹骑追得满目疮痍,刘备似乎始终处于下风。然而这一次,他却敢于再次迎战曹操,背后原因十分简单——他手中有足够的底牌。刘备不仅有丞相诸葛亮运筹帷幄,还有黄忠、赵云等猛将支援,法正、黄权等谋士的策划也为其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此时,刘备心中坚定,感觉到了战斗的公平。
刘备的策略堪称高明,且极具灵活性。当曹军刚刚进入汉中时,刘备便迅速后撤,退守定军山。这个决定的深层次意图,正是想要拉长曹军的补给线,削弱敌人的后勤保障。
曹军的粮草主要从豫州和司隶校尉部征集,再通过褒斜道运送至汉中。汉中本身地势较为便捷,水路发达,汉水漕运能够大幅节省人力物力,因此曹操的运输线相对较为畅通。然而,刘备自然不会让曹操得逞。他派遣黄忠和赵云,沿汉水南岸展开游击,暗中修筑营垒,并屡次袭扰曹军的粮道。
这场粮道的争夺,双方形成了持久的对抗。曹操派遣曹真和徐晃全力保护粮道,而黄忠和赵云则用巧妙的战术进行反击。在一次夜袭中,赵云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空城计。黄忠原本负责拦截曹军军粮,但时间过去仍未见归队。赵云于是带领数十骑兵出营查看,恰巧遇到了曹军主力。面对少量敌军,赵云并未惊慌,而是选择主动攻击,快速撤回营地。在一次反击中,他还成功救出了被包围的部将张著,展现出卓越的骑兵指挥能力。
赵云的这一系列行动,像极了曹仁和张辽在江陵、合肥等地所采用的战术,令人称奇。这也展示了赵云灵活机动的战法,将敌军诱入陷阱,给曹军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赵云的精彩战绩并未就此结束。当曹军追至汉军营前时,守卫营寨的张翼提议紧闭营门,而赵云却果断命令大开营门,甚至让汉军偃旗息鼓。曹军见状,误以为陷入了赵云的伏兵,纷纷撤退。赵云及时抓住机会,下令击鼓并猛烈射击敌军。曹军因误判陷入混乱,部分士兵甚至掉入汉水中丧命。第二天,刘备亲自前往赵云的营地,查看战斗情况,并高度评价赵云:“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作为一位身经百战的老将,刘备此言意味深长,赵云由此牢牢占据了五虎上将的宝座。
与此同时,曹军始终未能有效打击刘备的主力,汉军的金牛道保持畅通。而曹操的主要力量一直未能突破定军山的防线。攻山持续了一个多月,曹操没有能够取得实质性进展,反而汉军士气愈发高涨。曹操此时虽急欲进攻,但依然无法突破刘备的坚守,陷入了僵局。
据曹魏中书令孙资所言,动员大军进行攻坚会引发巨大的内外压力。而曹爽发动的兴势之战也证实了这一点。曹操同样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对定军山的围攻中,消耗巨大,士气也逐渐低迷。而与此同时,刘备的粮道同样面临极大的挑战。运送粮草的艰难程度,不亚于曹军的困境。
然而,刘备和曹操的差距并非仅仅体现在粮草运输上。刘备的后方稳定,益州并未出现民变,而曹操则不得不时时担心关中地区的骚动,可能随时爆发的民变让他心力交瘁。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刘备的黄忠、赵云等人不断对曹军运粮线进行袭扰,粮草供应逐渐出现问题。曹军的士兵因长时间的困顿开始有了逃亡的倾向,刘备的优势愈加明显。
最终,曹操不得不做出艰难的决定,发出撤退命令。虽然史料未详细记载撤军的情形,但从后期的记载可以推测,曹操的撤退无疑是狼狈的。诸葛亮曾描述曹操:“势穷虑悔,仅能自脱,辱其锋锐之众,遂丧汉中。”而司马懿则提到:“昔武皇帝再入汉中,几至大败。”这些都表明,曹操的撤退不但艰难,而且付出了巨大的损失。
汉中之战的胜利,不仅标志着刘备首次在与曹操的对抗中获得大捷,也为他日后称帝铺平了道路。曹操的失败,无疑为刘备的未来提供了巨大的战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