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历史记载
濡须坞遭受挫败,紧接着横江战役又被徐盛狠狠打了一记闷棍,曹军士气跌入谷底,情势异常严峻。
眼看春季即将来临,江水上涨让曹军接下来的行动愈加困难,局面对他们愈发不利。
还记得第一次濡须战役时,孙权是如何巧妙劝退曹操的吗?
他说:“春水刚涨,公宜速去。”
然而,如此声势浩大的南征最终却显得虎头蛇尾,作为刚晋位魏王后的首战,曹操心中难免有些不甘。
对面的孙权大聪明很快察觉了曹操的心思。
于是孙权派都尉徐详向曹操请求和议,曹操见对方递过的台阶,自然不会拒绝,当即同意停战,双方公报平安,誓言再结好。
自赤壁之战后,孙权从未主动向曹操示弱,何以如今态度出现了180度的大转变?
这要从曹操、刘备、孙权三家的战略目标说起。
曹操和刘备的目标非常明确:曹操想统一天下,篡汉自立;刘备则反其道而行,反曹复汉。
而孙权的立场一直较为模糊,他在刘备和曹操之间反复试探,时打时和。
江东并非没有战略规划,恰恰相反。
张纮曾提出战略:
“昔日周朝政权日渐迟缓,齐晋并起;王室安定,诸侯朝贡。今君承先启后,有武勇名声,若能投靠丹阳,收兵吴会,则荆扬可并,仇敌得报。凭借长江,施展威德,铲除乱党,辅佐汉室,功绩可比桓文,岂是只做外藩?”
鲁肃的战略则直言不讳:
“昔高帝尝欲尊义帝未果,因项羽之害。今曹操如昔项羽,将军如何能成桓文?我料汉室难复兴,曹操难被铲除。计在江东鼎足而立,静观天下局势。规模如此,无嫌无憾。北方纷扰不断,曹操忙于平定幽冀,剿黄祖,攻刘表,长江彼岸尚未稳固。待确立帝王之号,正是高帝所为。”
一个建议孙权匡扶汉室,另一个则坦率劝他称帝,但两人都认定必须先拿下荆州,让长江成为疆界。
后来刘备势力崛起,使江东战略发生变化,孙权将江陵借给刘备,共同抗曹,详细内容见另一篇文章。
战略是动态的!真正的战略家和政治家懂得随时调整。丞相后来也放弃了隆中对,与孙权摒弃前嫌,共同北伐。
不过江东内部对借荆州一直有争议,吕蒙就建议孙权将战略重点继续放在荆州,不宜北上冒进。
孙权内心十分矛盾,
他在两条路线上摇摆不定。既曾在合肥、濡须口与曹操硬拼两次,也差点与刘备在荆南开战。
幸运的是,他身边还有鲁肃这位顶级战略家。
三国中真正的大战略家屈指可数,诸葛亮与鲁肃都认同一个战略核心:孙刘只能联合,不可分裂。基于此,孙权可借江陵给刘备,刘备则可让出荆南三郡给孙权。
然而,孙权的想法最终被两件事改变:
1. 张辽以八百破十万,大败江东军,士气崩溃。
2. 鲁肃去世,三国时代堪称大战略家的仅有五人:沮授、荀彧、诸葛亮、鲁肃、司马懿。
此时孙权最信任的人是谁?
正是冉冉升起的将星吕蒙。
关于能否守住徐州的问题,孙权与吕蒙深入讨论过。吕蒙认为:曹操目前稳控黄河以北,幽州、冀州已平定,东面兵力不足。徐州虽守兵微弱,只要进攻就能攻克。
但徐州地形仅通陆路,是骑兵活动的理想之地,曹操十天内必定反扑。即使用七八万人防守,也不无隐忧。
不如占据关羽据点,掌控整个长江流域,形势更为稳固。
攻下容易,守难!
最终选择还是回归荆州。
归根结底,孙权与兄长孙策不同。若志在统一天下,理应联手刘备先击败曹操,然后决胜负;若只想割据一方,则争取梦寐以求的荆州便是最佳选择。
鲁肃去世后,孙权准备与刘备彻底翻脸,积极备战,伺机收回荆州。
但孙权伪装极好,内部没有透漏一丝风声。
曹操收到孙权求和信后,不仅继续派张辽增兵合肥,还留下曹仁等将守防,总共布置了二十六营军队。考虑到张辽资历不足以压制曹仁,曹操特别留下夏侯惇统辖诸军。
然而,江陵并非那么容易攻破!
在进攻能力最强的周瑜率领下,江陵整整抵抗了一年多才被攻下,这还得益于刘备支援和关羽在敌后发动袭扰。
更何况经历过吕蒙一次惨痛教训,关羽对江东警惕不减,将江陵建成了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坚城!孙权即使全力出击,想攻下荆州仍非易事。
然而,出乎孙权与吕蒙预料的是,关羽全军北上,且屡建奇功。
曹操不仅调走张辽诸军,还征发豫州、兖州州军赶赴荆州战区(诏书召唤潜及豫州刺史吕贡等,潜应允,轻装速发)。
合肥空了!江淮空了!徐州也空了!
曹魏全力围堵关羽,攻取荆州的战略是否该调整?
时机难得,不能再错过。
吕蒙确实勇猛且有谋略,但他并非合格的战略家。
他依旧坚持袭取荆州,结果导致史上最令人唾弃的背盟事件发生。
一直以来,实力最弱的老三对老二取得的战绩羡慕嫉妒恨,他却没趁老大虚弱时再下一城,反而背弃盟约,攻击一心对抗老大的老二。
用的还是最不光彩的手段:不宣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