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的开国上将中,苏振华的资历并不算最为显赫,尤其是在土地革命时期,他的职务并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然而,他能够被授予上将军衔,更多的功劳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取得的,尤其是在解放战争中,苏振华被邓小平政委称为“最能打的政委”。
1930年,苏振华加入了彭德怀领导的红3军团。当时,军队实施官兵一致的政策,成立了士兵委员会,苏振华被选为连士兵委员会的负责人,并且在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整个土地革命时期,苏振华始终未离开红3军团,主要负责政治工作,担任过连指导员、团党总支书记、团政委和团政治处主任等职务。红3军团在经历了红军大转移后,军团的规模逐渐缩减,原有的军、师番号逐步被取消,许多原本担任军、师领导的干部也下沉到团一级。像黄克诚、彭雪枫等人都曾担任过团政委,而苏振华和王平等人,在当时最高的职务也仅仅是团职。
红3军团在那时仅有4个团,干部相对较多,因此很多干部并未得到晋升的机会,像王平、苏振华等人虽然在军团中表现出色,但一直未能得到更高的职务晋升。直到红军到达陕北,王平被调往陕北红军工作,从团职直接升任为军政委。苏振华则在完成东征、西征的任务后,进入红军大学学习,红军大学改编为抗日军政大学后,他继续留了下来。直到1939年,苏振华跟随罗瑞卿赴敌后办学,这也为他日后有机会参与前线工作铺平了道路。
1940年,苏振华从教育系统调到作战部队,担任第115师343旅兼鲁西军区政委,与杨勇搭档,共同开辟鲁西根据地。随着战局的变化,鲁西军区与杨得志指挥的冀鲁豫军区合并,成立了新冀鲁豫军区,杨得志担任司令员,苏振华继续担任政委,杨勇则担任副司令员,但实际已离开前线,前往延安学习。
1944年,杨得志去延安后,杨勇回到冀鲁豫军区继续工作,而苏振华的职务并未发生变化。抗战胜利后,冀鲁豫的主力部队改编为第1纵队,杨得志继续担任司令员,苏振华担任政委。同时,军区内新成立了第7纵队,由杨勇担任司令员,这些部队隶属于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序列。参加完邯郸战役后,1纵原本准备北上东北作战,但因山海关被敌占领,部队未能及时通过,决定留在晋察冀地区作战一年,直到1946年底才重新归建。杨得志继续留在晋察冀地区,而苏振华则带领部队返回。
在刘邓指挥下,苏振华参与了巨野、金乡、鱼台等战役,取得了显著胜利。在对刘汝珍部的围歼中,苏振华成功指挥歼灭了敌人68师181旅的4000余人。刘邓首长对他发出了电报通令嘉奖。在围攻曹县的战役中,苏振华又一次成功发起夺城攻击,歼灭了敌军3000多名。
晋冀鲁豫野战军在连克多个城市的过程中,敌人派出国民党王牌5军及85师、73师南下,试图阻断部队北渡黄河。刘邓指挥1纵在苏振华的指挥下,成功阻击敌军5天,保证了主力部队顺利渡河。在这段时间里,苏振华负责纵队的军事和政治工作,带领部队转战锻炼,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邓小平曾称赞他为“最能打的政委”。
1947年3月,1纵与7纵合并为新的1纵,杨勇担任司令员,苏振华继续担任政委。此后,他领导部队开展思想教育,进行金乡组织整顿等工作。新1纵成立后,部队展开了鲁西南战役,在郓城作战时,1纵歼灭敌军2500余人,并俘虏8500多人。刘邓再次发布通令,给予1纵高度评价,称这是一个兵团单独攻坚并歼灭两个敌军旅的典范。
在鲁西南战役之后,1纵南下挺进大别山,在分兵作战时取得了不小的胜利。尽管1纵的任务相比6纵较轻,但在刘司令员的指挥下,1纵在多次作战中展现了极强的战斗力。随后,苏振华和他的部队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直至1949年,他们成功解放了贵州省。
苏振华是一个兼具文武才华的领导者,1954年,他被调任海军工作,并从副政委升任为政委,与肖劲光的配合默契。在1967年,苏振华被重新赋予重要职责。经过多年的冲击和风波,1973年,苏振华复出,并在整风运动中接替肖劲光担任第一书记。
1975年,在军队整顿前夕,苏振华在支持和推动整顿军队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到了1975年底,他再度离开岗位。由于运动的变化和复杂的局势,他的做法和态度令肖劲光难以理解,尤其在处理“真理大讨论”的问题上,苏振华的态度和其他领导人的意见完全不同。随后的军委扩大会议中,苏振华的表现也受到了批评,徐帅、王震、肖劲光等人对他提出了严厉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