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曾造成欧洲2500万人遇难,晚清如何在60多天内消灭鼠疫
创始人
2025-09-22 19:31:27
0

全文共2756字 | 阅读需6分钟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人类进化的历史也是人类和各类细菌病毒斗争的历史。古代生产力低下,面对疫情,人们往往手足无措。但到了近代,随着医药科学等近代科学的兴起,疫苗、抗生素等技术的兴起,人类在对抗传染病的斗争中渐渐占据主动。为此,人类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

在中国医学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也有一场载入史册的抗击传染病的斗争。以这场抗疫斗争为起点,中国花了百余年的时间从零基础起步,逐渐建立起了完善的医学体系和传染病防治体系,并在日后的抗疫斗争中发挥出巨大作用,这就是中国哈尔滨发生的抗击鼠疫疫情事件。

上图_ 1910年 东北鼠疫旧照

然而,中国哈尔滨抗击疫情的年代却非常特殊:当时,清帝国已经是内忧外患,东北成为了日俄两国角逐的战场。但是,已经病入膏肓的清帝国却硬生生的在60多天内消灭了鼠疫疫情,这让当时的世界各国眼前一亮。

那么,清帝国是如何在60多天内战胜曾让欧洲死亡2500万人的鼠疫疫情呢?

上图_ 1910年 东北鼠疫的荒凉景象

  • 鼠疫的快速蔓延

1910年10月下旬,满洲里爆发了鼠疫。由于当时的清帝国政府没有健全的抗击疫情的机构,鼠疫很快蔓延到黑龙江的中心城市哈尔滨市,并向东北的其他城镇农村快速蔓延。

东北的鼠疫疫情很快引发国外的关注,由于东北为俄日两国的争夺地区,俄国和日本警告清帝国政府,如果清帝国抗疫不利,导致疫情向东北全面扩散,俄军和日军将出兵东北。这样一来,抗击疫情不仅仅是关乎民众生命健康的大事,更是关乎国家主权的生死问题。

疫情的迅速蔓延让各国驻扎在清帝国的使馆向清朝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国外的很多报纸纷纷猜测,如果鼠疫疫情得不到控制,清帝国将轰然倒塌。面对疫情快速扩散和各国给清帝国施加压力的局面,清帝国外交官施肇基推荐著名医学家伍连德为负责人,由伍连德全权负责东北地区的抗击疫情的战争。

上图_ 伍连德,马来西亚华侨,公共卫生学家,1910年末,东北肺鼠疫大流行,他受任全权总医官,深入疫区领导防治

  • 伍连德如何在60多天内战胜鼠疫?

第一,初步调查,查明疫情源头。

今天消灭各类传染病疫情,疾控部门会做流行病学调查,详细询问患者去过哪里,接触过哪些人,进而对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和次密切接触者做集中隔离,切断传播链条,进而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找到传染源,堵住传染源而遏制疫情扩散。而伍连德在100多年前抗击鼠疫疫情的前期准备,就是寻找鼠疫的传染源和传播渠道。

伍连德和俄国科学家组成联合调查组来到了东北,一行人首先来到了满洲里,随后来到俄国境内调查。经过调查,伍连德和俄国科学家查明,鼠疫是从俄国境内传入中国的,早在1905年,俄国就出现了鼠疫疫情。而传播的媒介为动物旱獭。由于中俄边境的旱獭走私极其猖獗,人和动物接触频繁,旱獭成为疫情传播的原因之一。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疫情传播的途径:1910年之后,沙俄政府采取封锁消息的方式,把得了鼠疫的华工赶回国内。这些回国的华工回到家乡,造成鼠疫疫情的扩散。根据伍连德的统计,这场鼠疫疫情波及了东北地区70多个县,有6万多人遇难。疫情中心哈尔滨市傅家甸有5000多人遇难。

上图_ 东北鼠疫中,戴伍氏口罩的医护人员

第二,解剖患者遗体,进一步查明传播的渠道,为日后的抗疫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在查明疫情的源头来自国外,疫情传播的渠道为旱獭后,伍连德又做出了一个举动——解剖患者遗体。今天看来,解剖遗体是医学院和医院查明病因病理,为下一步处置疫情开展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但在100多年前的清朝,当时的人们就认为,解剖为大逆不道的事情。

在民众的巨大压力下,伍连德偷偷解剖了一具因患有鼠疫而去世的日本女性的尸体,经过病理学研究得出结论,造成疫情的“元凶”为鼠疫杆菌,空气传播为鼠疫杆菌传播的重要渠道。

上图_ 在鼠疫实验室里工作的伍连德

第三,清政府派出北洋医学堂和陆军军医学堂的医生组成医疗队奔赴疫区抗击疫情,为清朝扑灭鼠疫提供重要助力。

20世纪初期的清帝国是新旧变革的交替时期,清朝组建了包括协和医学院、北洋医学堂在内的一批近代医学院校,为国家培养近代医生。到了鼠疫疫情爆发后,北洋医学堂等医学院组成医疗队来到东北地区“实地作战”,这很有可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由官方派出的近代医生医疗队来到疫区抗击疫情的行动,这些专业的医学生,成为了清朝扑灭鼠疫疫情的“中流砥柱”。

除了医学院的医疗队,来自山东、河北等地的医生也来到了东北。这是当时守护东北人民生命健康的医护大军,白衣天使的光辉在内忧外患的清王朝开始体现。此后,中国历次抗击疫情,都能看到“医护大军”的身影。

上图_ 伍连德(前排左三)与他的领导的抗击鼠疫组成员

第四,严格的交通封锁——封城封村,卡断疫情传播渠道。

伍连德首先对疫情中心傅家甸进行了封锁,将傅家甸和外界隔离开。从长春地区派来了1100多名军队官兵,将疫区和外界隔绝。中东路铁路沿线有1000多名士兵检查旅客,下车旅客必须隔离,隔离一周没有症状才能离开。清帝国还对山海关实施“封城”,防止疫情进入关内。

上图_1910年 东北鼠疫旧照

第五,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设置隔离区域,精准施策分类隔离。

伍连德用白色、红色、黄色和蓝色划分不同的定点隔离医院,分出疫症院、轻症院、疑似病院和防疫施医处等不同的隔离病房区域,将患者根据不同的症状放入对应的医院的隔离病房进行治疗。这在中国抗击传染病的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第一次。所有的房屋都用燃烧硫磺等方式反复消杀,切断病菌传播途径。隔离医院将患者和外界隔离开,彻底阻断传染病源头。

隔离病房不够了,伍连德还借来火车车厢隔离病人。这在当时是无奈的举动。随着中国国力的发展,各个城市都出现了专业的传染病医院,患者得了疫情疾病进入传染病医院就能隔离治疗。

上图_ 1911年4月,万国鼠疫研究会与会者合影

第六,伍连德还发明了中间层搽有药水的口罩,让民众戴上口罩,防止病菌侵入身体。

第七,地方政府印刷大量的防疫通告和漫画,通过各种方式讲解疫情的危害性,告诉老百姓要配合政府的防疫举措,这在我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第八,通过清朝地方官员向清帝国中央政府要来30万两白银,作为抗击疫情的资金。

第九,对农村的去世患者遗体做大规模焚烧,消除农村传染来源。1911年1月30日,在清王朝摄政亲王载沣的支持下,伍连德对2200多具尸体进行了焚烧。焚烧过后,当地政府允许民众用燃鞭炮的方式冲淡悲伤的情绪。

上图_ 1913年,伍连德就在国际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表论文《旱獭(蒙古Mamort)与鼠疫关系的调查》

经过伍连德和清帝国各个部门的努力,清帝国在60多天内就消灭了鼠疫疫情。这场中国历史上第一场“抗疫战争”以中国的胜利而载入史册。根据事后统计,当时清帝国出动医疗队、军队等抗疫力量近3000人,有297人在抗击鼠疫的战斗中献出了生命。

参考资料:

〔1〕《鼠疫斗士伍连德——华人世界第一个诺贝尔奖候选人》 三湘都市报

〔2〕《伍连德及东北三省防疫资料辑录》李冬梅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3〕《伍连德在哈尔滨》 孟久成 哈尔滨出版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多条蛇缠身,女子被咬了也不敢动... 近日 福建泉州晋江市安海消防救援站 接到晋江市瑞桐蓝天救援队的 紧急求助称 一名女子被困井中...
原创 没... 在许多人,甚至包括一些历史爱好者的观念中,西安事变前的红军似乎已经到了岌岌可危、毫无反抗之力的境地,...
(抗战胜利80周年)踏访江西省... 7月16日,江西省上高县,航拍抗日阵亡将士陵园。抗日阵亡将士陵园是为纪念1941年上高会战牺牲的将士...
原创 民... 在硝烟弥漫的民国战场背后,补充团与教导团作为两种特殊编制的存在,默默承担着为前线“输血”与“育才”的...
原创 她... 《——【·前言·】——》 政和八年,汴京皇宫,宋徽宗亲手为爱女梳妆,这个被称为"茂德帝姬"的女子,此...
原创 美... 在美国的历史长河中,短短一百多年便从一个新生国家跃升为世界霸主。它享受了长时间的经济霸权和综合国力的...
原创 周... 《——【·前言·】——》 周瑜过世,小乔骤然成寡妇。她从艳名东吴转为葬夫未命的无声人物。她的一生后半...
“荷花”盛开,带来的不仅是艺术... 本届“荷花奖”舞剧终评随着获奖名单出炉已落幕,依托这一盛宴,长宁在各公共区域举办的“艺术加料”活动让...
原创 东... 1929年1月14日,国民党发动了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大规模围剿。由于敌军的数量庞大,我方兵力...
原创 三... 《——【·前言·】——》 公元245年3月19日,东吴丞相陆逊死了,死因不是战场厮杀,不是疾病缠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