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5日,苏联最后一位元帅德米特里·亚佐夫在莫斯科去世,享年95岁。他临终时对俄罗斯总统普京留下了一句深刻的遗言——“俄罗斯应该效仿中国”。这句话在俄罗斯社会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许多人不禁疑惑:亚佐夫为何会做出这样的评价?他到底想表达什么?
德米特里·蒂莫菲耶维奇·亚佐夫于1924年11月8日出生在苏联西伯利亚奥姆斯克州的一个偏远小村庄——亚佐沃。那个地方典型的农村景象,土地贫瘠、气候恶劣,生活异常艰苦。亚佐夫的父母是普通农民,依靠种田和养殖维持家庭生计。1933年,父亲因病去世,母亲独自抚养着四个孩子,亚佐夫是长子。年仅9岁时,他便开始分担家里的重担——割草、喂牲口,晚上靠煤油灯在昏暗的光线下学习。尽管生活艰辛,亚佐夫从未抱怨,反而在困境中磨砺出了顽强的意志力。
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17岁的亚佐夫看到国家危难,无法坐视不管,便冒着风险谎报年龄,强行加入了红军。1942年,他被送往莫斯科的步兵学校,接受了简短的训练后便投入了战场。列宁格勒保卫战成为他首次真正经历生死考验的战役。这场战斗长达900多天,城市被敌军围困,食物短缺,士兵们在饥饿和死亡的威胁中奋勇抗敌。亚佐夫多次冲锋陷阵、带队坚守阵地,两次负伤依旧未曾撤退。虽然战友们称他为勇敢无畏,但他自己却表示心中也充满恐惧,只是“不能让敌人笑话我们的失败”。
战后,亚佐夫没有返回故乡,而是选择留在军队服役,先后参与了波罗的海地区德军残余的围剿,并在弗伦泽军事学院接受深造。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爆发,亚佐夫被派往古巴指挥作战部队。那时,美苏两国剑拔弩张,核战争一触即发。亚佐夫带领几千名士兵驻守在古巴的热带丛林中,每天紧盯着美国的动静。他后来回忆称,那段时光是他军事生涯中最紧张的时刻,但也让他深刻理解了大国博弈的残酷与复杂。
从1960年代到1980年代,亚佐夫的军职不断晋升,历任敖德萨军区司令、中亚军区指挥官,并在阿富汗战争期间指挥过部队。1986年,他被调任远东军区,负责中苏边境的防务。那段时期,亚佐夫经常在乌苏里江边巡视,观察对岸中国的情况。1987年,苏联发生一起震惊国防部的事件:一名德国青年驾驶小型飞机突破苏联防空网,成功降落在莫斯科红场,令国防部颜面尽失。此事促使戈尔巴乔夫撤换国防部长,任命亚佐夫接任。1990年,亚佐夫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成为苏联历史上最后一位元帅。
然而,亚佐夫成为国防部长时,苏联的状况已岌岌可危。戈尔巴乔夫的“公开化”和“重建”政策导致国家混乱不堪,经济崩溃、工厂停工,商店货架空空如也。各加盟共和国纷纷要求独立,民族矛盾加剧,局势一触即发。1991年,戈尔巴乔夫提议签订《新联盟条约》,计划将苏联改为松散的联邦,试图稳住局面。然而,对于亚佐夫这些军方高层来说,这无疑是自我毁灭的行为。于是,他与副总统亚纳耶夫、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等人密谋发动政变。
1991年8月18日,趁戈尔巴乔夫在克里米亚度假时,亚佐夫等人发动了“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政变,将戈尔巴乔夫软禁起来,宣布接管国家。亚佐夫下令调动军队进入莫斯科,坦克和装甲车驶上街头,企图震慑反对派力量。然而,政变并未如预期那样顺利进行。由于他特别交代军队不得对市民开火,军队的行动受限,反而给了叶利钦反击的机会。8月19日,莫斯科街头涌现出成千上万的抗议者,坦克被人群围困,无法行动。到了8月21日,政变彻底失败,戈尔巴乔夫回到莫斯科,局势恢复原状。亚佐夫被捕,并因叛国罪被关押数年。
1993年,因健康问题,亚佐夫被转移到内务部医院。1994年,叶利钦下令大赦,他才得以出狱。此时,苏联已解体,亚佐夫从曾经的国防部长沦为普通的退休老人。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正式成立。出狱后的亚佐夫过上了平静的退休生活,搬到莫斯科的一处普通公寓,和妻子一起度过余生。他极少外出,只偶尔参加老兵聚会,与战友们回忆往昔。1998年,他受邀成为国防部顾问,向年轻军官传授自己的经验。
2000年普京上台后,对退伍军人给予了较高的关注,亚佐夫也逐渐被纳入政治圈。2004年,普京亲自上门祝贺他80岁生日,并为他颁发勋章。2014年,年满90岁的亚佐夫再次迎来了普京的祝贺,此次普京为他授予了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勋章,表彰他对国家的贡献。
然而,晚年的亚佐夫并未能完全摆脱困扰。2019年,立陶宛法院缺席判决他有战争罪,指控他在1991年“黑色一月”事件中镇压立陶宛独立运动,导致14名平民死亡。俄罗斯方面坚决不承认这一判决,认为这是一种政治报复。亚佐夫对此不予理会,依旧在莫斯科安静地生活。
2020年初,亚佐夫因健康问题住进了医院。2月25日,他在莫斯科去世,享年95岁。葬礼在联邦军人纪念公墓举行,普京和国防部长绍伊古出席并发表了悼词。当日气温寒冷,军乐队奏响号角,士兵抬着亚佐夫的棺木,棺木上覆着俄罗斯国旗。
在去世前,亚佐夫对普京说了一句遗言:“俄罗斯应该效仿中国。”这一话语让许多人陷入深思,亚佐夫到底在表达什么样的深意?
亚佐夫对中国的关注并非突然间的想法。早在1980年代,他就常驻远东军区,频繁巡视中苏边境,观察中国的局势。1991年,他以国防部长身份访问中国,参观了多个城市和工厂。他惊讶于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变化:农村的承包制、城市市场的繁荣、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同一时期的苏联,则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陷入了困境,经济垮台,国家四分五裂。亚佐夫回国后,深刻感受到中国的成功经验,尤其是那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模式,或许能为俄罗斯指引一条出路。他还留意到,中国在进行大规模的改革时,政权保持稳定,政局没有动荡;而苏联的改革却导致了国家解体。
亚佐夫认为,中国的政治体制与经济模式值得俄罗斯借鉴,尤其是在重建国家的过程中。他希望俄罗斯能从中国的成功中汲取经验,避免重蹈苏联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