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生活打卡季
1937年7月,国共两党再次携手合作,联合抗击日寇侵略者。在此期间,红军队伍也经历了重大的改编,转变为八路军。此前,三大方面军的骁勇善战之师被重新编组为120师、129师和115师。可以说,红军改编后的八路军中,许多曾经担任方面军总指挥的红军名将,转而成为八路军的师长级指挥官。
120师的前身就是红二方面军,因此,在抗战初期,该师的正副师长分别由红二方面军的正副总指挥——贺老总和萧克担任。而129师则来源于红四方面军,但在这一轮改编中,原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徐并未被任命为129师师长,而是担任了副师长。129师的师长由原红军总参谋长刘担任。至于115师,源自中央红军,其师长由红一方面军的林担任,林曾与红三军团的彭共称为中央红军的两大军事统帅。随着八路军的成立,林成为115师的师长,彭则被任命为八路军的副总指挥,朱老总担任总指挥一职。
八路军中的六位正副师长,在当时无疑是革命队伍中军事指挥艺术的佼佼者。尤其是贺老总,威望极高,他不仅领导了南昌起义,还是人民军队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因此,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他被授予了元帅军衔。而萧克则稍逊一筹,虽未能晋升元帅,但仍然成为开国上将之首。
剩下的四位正副师长,都成为了解放战争中的骨干统帅,其中刘师长,后来成为四大野战军之一——第二野战军的司令员;129师副师长徐则活跃在山西战场,指挥着六万地方军摧毁阎锡山的军事集团,被誉为我军历史上最擅长用兵的将领之一。
115师的正副师长同样成为野战军级别的统帅,林担任第四野战军司令员,聂则成为华北战场的最高指挥官。因此,1955年时,这四位师长在新中国成立后均获得了元帅军衔。可见,八路军的六位正副师长中,有五位被授予了元帅军衔,只有一位是上将。
既然八路军的师长中,90%的人获得了元帅军衔,那么八路军的六大旅长是否也都获得了大将军衔呢?让我们逐一看看。
120师的三五八旅旅长原定是卢冬生,但由于他未能及时上任,实际担任该旅旅长的是张宗逊——来自红一方面军的名将,也是伟人的亲信。尽管张宗逊在抗战初期是八路军的高级将领之一,但他缺乏独当一面的军事指挥才能,导致在后来的解放战争初期,未能取得显著战绩。为此,他被派往西北战场,作为彭总的副手。由于战功平平,张宗逊最终未能晋升大将,而是获得了上将军衔。
120师的三五九旅旅长陈伯钧,是红军时期的“干才”,拥有丰富的军事理论知识,但在实战指挥中却相对薄弱。在解放战争中,他并未成为独当一面的兵团司令员,而是担任了第45军军长。因此,在1955年建国后的军衔授予中,陈伯钧同样未获大将,最终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129师的三八五旅旅长王宏坤是一位身经百战的硬汉,将一生奉献给了革命事业。早在红军时期,王宏坤就担任了红四方面军的主力战将,最高职务为军长。王宏坤不仅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还具备出色的带兵能力。但遗憾的是,他在解放战争中未能担任一线指挥,转而调往后方工作,因此也未能获得大将军衔。
129师的三八六旅旅长陈赓,是一位具有高军事素养的开国将军。无论是抗战时期,还是后来的解放战争,陈赓始终都是革命队伍中的重要指挥官,参与了大量战斗并获得了显赫的战绩。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5年,陈赓将军被授予了大将军衔。
115师的三四三旅旅长陈光,作为名将,他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并且具备出色的独立指挥能力。在平型关战役后,他代理了115师师长职务,并与罗帅一起推进山东,创建了山东的敌后根据地。可以说,陈光在八路军中绝对是一员猛将。虽然在解放战争的最关键时刻,他未能成为独立指挥的主官,但他在革命中的贡献依旧不可忽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陈光在1954年6月7日逝世。
115师的三四四旅旅长徐海东与副旅长黄克诚,同样是革命战争史上的杰出军事将领。尽管徐海东将军在解放战争的最后阶段未曾指挥过重要战役,但他在革命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在1955年,徐海东被授予了大将军衔。而黄克诚则以全能型将领的身份脱颖而出,成为唯一一位被授予大将军衔的副旅长。
因此,八路军的六大旅长中,只有两位获得了大将军衔——陈赓和黄克诚,而其他几位则被授予了上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