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举人大挑的录取比例是多少,通过之后一般授予什么官职?
创始人
2025-09-22 19:02:02
0

有一位来自广东的读者向我反映,他的祖先是在同治年间考中举人的。祖先曾多次参加会试却未能成功,直到光绪十二年终于顺利通过了举人大挑。然而,他家族的族谱中并未记录祖先后来担任过什么官职,因此他向御史咨询:通过大挑的举人,通常会被授予什么样的官职?

关于举人大挑的内容,御史此前确实写过相关文章,但可能由于时间较久,读者未曾留意。为了更清晰地解答这一疑问,御史特地重新整理了相关资料,准备详细地讲述这方面的历史和制度。

大家常说,各省生员通过乡试成为举人,实际上就相当于获得了入仕的“资格证”。不过,对于许多新科举人来说,真正的目标是冲刺会试,争取考中进士。即使朝廷会给予举人一定的官职,很多人依然不会放弃参加会试的机会,因为进士身份代表着更高的官位和社会地位。

清朝初期,进士和举人的授职起点都相当高。比如顺治朝早期几次科举中,考中的进士最低能直接被任命为五品的知州,最高甚至是正五品的知府。那时几乎没有进士被直接任为知县的情况。

这是因为清朝刚刚入关,朝廷正处于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每当清军攻下一个省份,各级地方官员大量空缺。虽然朝廷也积极招降前明朝的官员,但职位空缺依然非常多。在这种局势下,新科进士的仕途非常顺畅,殿试结束后,吏部几乎会迅速安排他们上任。只要有知府、知州的职位空缺,马上就补上,根本不需要排队等待。

不过,那个时候新科进士人数有限,而且很多人还得留在京城任职。因此,每次会试后,吏部会劝说落榜的举人先去地方半工半读,积累经验,以便将来有机会再参加会试,争取进士功名。

清朝初期,官职容易获得,举人多被任命为推官(康熙朝后来废除)、知州、通判或知县等职位。也就是说,当时的举人含金量极高,一旦有空缺,最差也能当上七品的知县。

但到了康熙中期以后,举人入仕的难度逐渐增大。这主要因为国家进入了安定时期,科举制度日渐完善,各级地方官员逐步稳定,空缺职位逐年减少。

和经济学中的供求关系类似,官员岗位的“供过于求”引发了激烈的竞争。从这时起,“考中举人即获得入仕资格”开始显得不太现实。就像现代的师范生,虽拿到教师资格证,但能真正成为正式编制教师的却非常少。

康熙晚年,进士数量超过了岗位需求。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进士平均需要等待约8年才能正式入仕。换句话说,读书人花费十年苦读考中进士,却要再忍受长时间等待才能拿到官职。

举人更是难以入仕,想通过吏部获得一个知县职位,往往需要等到年老。面对这种状况,许多举人只能退而求其次,转而担任各类学官,或到公办书院当教师,身份从公务员转变为事业编制人员。

从康熙中期到乾隆初年,举人入仕的困难局面并无明显改善,反而愈发严峻。这对朝廷而言并非好事,因为考中进士毕竟是少数,如果连举人都难以任官,势必打击广大读书人的积极性。

乾隆帝登基后,开始关注举人的出路问题。乾隆十七年,经内阁九卿讨论通过,正式推出了“举人大挑”制度,为那些在会试中连续落榜的举人提供了晋升的机会。

乾隆的初衷是良善的,但全国官员编制固定,朝廷无法因大挑而新增职位。因此,举人参加大挑存在诸多限制条件。

首先,大挑不得频繁举行,吏部规定每六年举办一次。这样既减轻朝廷压力,也让举人有期待。

其次,只有连续三次会试未中的举人,才有资格参加大挑。原因很简单:连续三次未中,会使举人对朝廷产生一定成见,往往不相信自己的才学问题,多认为考试不公或主考官偏私。

通过大挑,让这些心存怨念的举人有机会重返仕途,有助于缓和读书人与朝廷的矛盾。当然,不可能所有举人都参加,只能照顾那些真正困难的群体。

第三,选拔时重视外貌。大挑制度本身并非以才学为核心,而是提供一个通过“形象”晋升的渠道。选拔标准很简单:长相俊美、身材高大。举人们不需笔试,只需排队走步、展示体态,让主考官评定。

具体程序是,每十人组成一组,从中选出五名最佳者,分为一等和二等。一等两名,二等三名。大挑录取比例相当高,约达50%。一等获得知县职位,二等则授予学官。

自乾隆朝起,全国各地知县中约有30%是通过大挑上任的,数量仅次于进士出身者。

回到开头提到的广东读者,他的祖先通过大挑但族谱未载官职情况很普遍,极有可能是获得了二等名次,成为学官。

由于学官不是地方行政官,官方档案及地方志通常不会详细记载他们的经历,导致后人难以查找相关资料。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抗战英雄浩气长存|赵登禹·大刀... 他是全面抗战开始后为国捐躯的第一位师长;他在长城喜峰口以大刀夜袭威震敌寇;他与敌人在南苑舍命厮杀,英...
原创 汉... 接上篇: 汉中之战,刘备击杀夏侯渊背后的密码是啥?汉中之捷的三大功臣是谁?曹操为何一直滞留在关中,没...
原创 曹... 古籍中的历史记载 濡须坞遭受挫败,紧接着横江战役又被徐盛狠狠打了一记闷棍,曹军士气跌入谷底,情势异...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开馆 本报郑州7月16日电 (记者张文豪)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于16日起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 汉魏洛阳故...
原创 他... 在新中国的开国上将中,苏振华的资历并不算最为显赫,尤其是在土地革命时期,他的职务并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
原创 慈... 光绪二十七年十月,慈禧太后在回宫途中,突然下了一道意外的懿旨,将她的义女瓜尔佳氏指婚给了醇亲王载沣。...
“花少7”埃及站被指踩坑 成都... 封面新闻记者 周琴“花少7”埃及站自播出以来,关注度颇高。9月22日,#花少7埃及站被坑#登上微博热...
安师大学子来铜探寻“徽遗神话” 近日,安徽师范大学学子来铜开展“追寻徽遗神话,感悟皖风传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在市博物馆,学子们在...
原创 日... 1942年3月19日清晨,晋绥军区第8军分区司令员韩钧刚刚从睡梦中醒来,外头忽然传来了急促的敲门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