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古代当官这事儿,你最先想到的是不是科举考试?寒窗苦读十几年,就为了金榜题名那一天。不过啊,在唐朝那会儿,选官的门道可不止这一种,后来还因为武则天,多了个挺新鲜的 “殿试”,这可算是给当时的选官制度开了个新窗口。
你想想,在武则天之前,唐朝选官虽说也有科举,但不少时候还是得靠关系。那些名门望族的子弟,凭着家里的势力,不用费多大劲就能捞个一官半职。普通老百姓家的孩子,就算书读得再好,也得层层考试,还得看考官的脸色,想出头可太难了。
武则天这人,你也知道,做事向来有自己的想法。她当政的时候,总觉得那些靠着家世上来的官员,不一定真有本事,还可能拉帮结派,不好管。那怎么办呢?她就琢磨着,得找个法子,亲自看看这些想当官的人到底有几斤几两。
于是乎,殿试就这么慢慢成型了。啥是殿试?简单说,就是皇帝亲自出题、亲自监考的考试。你想想,那些考生好不容易通过了前面的考试,最后还要站在皇帝面前答题,心里能不打鼓吗?听说有回,一个考生进殿的时候,腿都在抖,手里的笔差点没拿稳,武则天看了,还特意跟他说 “别紧张,好好答”,那场面,想想都觉得既严肃又有点好笑。
这殿试一出来,可真是给选官添了不少新道道。以前啊,考官说了就算,有时候难免会有猫腻。现在皇帝亲自把关,那些想走后门的人,心里就得掂量掂量了。而且,通过殿试选出来的官,心里肯定更向着皇帝,毕竟是皇帝亲自选中的,这在无形中也帮武则天巩固了自己的权力。
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殿试还真选出了不少有真本事的人。有个叫张柬之的,参加殿试的时候都七十多了,按理说早过了当官的好年纪,可武则天看他答题思路清晰,见解独到,当场就给他封了官。后来这人还真成了唐朝的一代名臣,你说厉害不厉害?
不过话说回来,这殿试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毕竟皇帝的喜好不一样,有时候可能会因为个人偏爱,漏掉一些真正有才华但不合自己胃口的人。但总的来说,它还是给了很多普通读书人一个更公平的机会,也让唐朝的官场多了些新鲜血液。
你看啊,一项制度的改变,往往能带动不少变化。武则天搞的这个殿试,看似只是换了种考试方式,实际上却悄悄改变了当时官场的生态。那些曾经被埋没的人才,终于有了被看到的可能,而国家也因此多了些办实事的官员。
说起来,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选拔人才都是件大事。像武则天这样,敢于打破旧规矩,尝试新方法,还真挺让人佩服的。毕竟,一成不变容易 stagnate,偶尔来点新花样,说不定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好结果呢。
好了,今天就跟你唠到这儿。对这段历史有啥想法,欢迎在评论区聊聊。别忘了点个赞,加个关注,祝大家日子都过得顺顺当当,心想事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