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能够统治中国268年,并非因为其自身有多么强大,而是因为它逐渐融入了汉族文化。所有成功统治中国的少数民族都明白一个道理:与人比,汉族人数最多;与文化比,能够相提并论的也许只有一时的军事力量,但“马上得天下,守天下则难”。因此,这些少数民族都主动进行自我汉化,像北魏和满清就是如此。
元朝的实力相当强大,但它只能传五世十一帝,统治时间仅有98年。这就是排斥汉族文化的后果。汉文化既有柔和的一面,也有坚韧的一面,外柔内刚。这种文化影响了很多华夏子孙,即便看似柔软,实际上内心却有着坚强的力量。元朝的保甲制中有初夜权的规定,但中原地区的汉族却有“摔头胎”的习俗,以确保家族血统的纯洁。这种做法,是否足够刚烈呢?
回到正题,大清灭亡后,满族人纷纷剪辫子,而汉族人则宁死不剪。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奴化的表现,或者是汉人对清朝的忠诚。其实,个人认为这并不完全对。民国初期,社会上有知识的人非常少,绝大多数是底层百姓,他们并不理解为什么要剪辫子。而剪辫子的满人,大多是清朝时期的王公贵族,社会地位较高的人。
有人说,满人剪辫子是因为清军入关时,曾在江南大肆屠杀汉人,清朝时期汉人无法复仇,而在清朝灭亡后,满族人害怕汉人复仇,才剪掉辫子,让自己看起来和汉人无异。然而,在古代,信息传递极为封闭,大屠杀发生了几百年,底层百姓根本不可能知道清军当年的屠杀行为,因此这个说法并不成立。
当时大部分人是文盲,生活中按几百年的习俗行事,他们只知道辫子是祖辈流传下来的传统,剪了辫子就意味着侮辱了个人的尊严。普通百姓并不理解剪辫子后会发生什么,剪了之后是不是还要再留,所有这些问题都没有答案。与其去剪辫子,不如不剪,反正剪了又能如何呢?
最根本的原因是,民国初期的政治形势极为动荡,经常换政府,没人知道新政权会否被旧清朝势力推翻。对老百姓而言,谁执政都无所谓,只要能正常生活已经很满足了。至于政府发布的新政策,他们虽然强制执行,但也无可奈何。
鲁迅在文章中提到过,有些人留着的是假辫子,革命党没有辫子,而满人有辫子。为什么会有人留假辫子呢?这是因为老百姓担心清朝有朝一日会复辟,就像后来的张勋复辟帝制一样。那些剪掉辫子的百姓,为了防止万一,便用假辫子留了一条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