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经过十年寒窗苦读,一旦考中进士,便意味着获得了入仕的“通行证”。然而,能当官与能当大官之间却存在天壤之别。在清代的进士群体中,只有极少数幸运儿能够顺利晋升为公卿大臣,而绝大多数进士终其一生难以突破正五品这一层次的门槛。
以二甲进士留京任职为例,假如运气好,从殿试揭榜之日起,最终晋升到尚书这一高位,中间要经过哪些步骤?又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呢?
既然讨论的是进士群体,自然排除翰林院出身的人。根据清代殿试的实际情况,每科二甲进士的数量相对较少,约占全部进士人数的30%左右,通常每科只有40至70人左右。
由于人数稀少,二甲进士显得尤为珍贵。若他们未能通过朝考被选为庶吉士,极大概率会留在京城任职,成为官场中的中坚力量。
从康熙中期开始,进士授职变得越来越困难,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期间,新科进士平均需要候补8年之久,换句话说,无论二甲还是三甲进士,都得在吏部的“冷板凳”上苦熬多年。
雍正帝登基后,针对新科进士入职难的情况,出台了扶持政策,允许他们以“试用”身份在各部门锻炼,称为“额外主事”,这相当于三年的试用期。
但须知,额外主事的名额有限,并非所有新科进士均能享受这一待遇,通常只有殿试成绩优异且年纪较轻的进士,才有资格获得这份殊荣。
了解了新科进士的入仕渠道后,我们以额外主事为起点,来计算一下二甲进士留京后的仕途时间表。
额外主事的试用期为三年,若表现出色,会由各部门院堂官员作出考核评语,随后吏部引荐,顺利转正成为正式的六品主事。
正式进入仕途后,接下来便是晋升的问题。清代京官每三年一次“京察”考核,参评者必须满足“俸满”条件,即任职满三年。
京察一等的主事通常有两条出路:一是进入军机处记名候补,二是顺利升职。既然设定的是“官运好”,显然属于后者。
一般来说,主事升任员外郎(从五品)需要花费大约六年时间,也就是说,从新科进士到达从五品员外郎的过程颇为漫长。
员外郎再升正五品郎中则相对容易,只要有些运气,两届任期内基本能实现,最快者约三年完成晋级,因此升到正五品郎中最短也需九年。
到了郎中阶段,晋升难度骤增。京城各衙门中,从四品的职位极为有限,仅有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内阁侍读学士以及国子监祭酒四类岗位。
熟悉官场的人都明白,这四品职位中有三项几乎专属于翰林出身的官员,唯独国子监祭酒一职较为开放,因此竞争尤为激烈。
正五品是否能直接跃升为正四品?理论上可以,但主要针对旗人官员,汉族官员仍需循序渐进,否则会破坏官场潜规则,也不利于吏部的管理。
当然,对于官运亨通者而言,所有难题都能迎刃而解。京城从四品官缺极少,往往需要先派往地方过渡。
从清代京官升迁经验看,郎中外放知府或道员十分普遍,尤其是户部、刑部的官员,外派到地方担任相应职务非常合适。
需要说明的是,道员虽然是正四品,但仍属地方官职,按明清惯例,同品级的京官地位普遍高于地方官,因此郎中(正五品)出任道员属于正常的人事调动。
郎中外放道府,实质上是走“曲线救国”的晋升路线,只要在地方表现优异,便能迅速晋升为按察使、布政使,甚至督抚等高官。
通常京城官员外放地方,具有过渡性质。一旦在道员任上获得大功一等,便可调回京城担任正四品职务,如大理寺少卿、通政司副使、都察院佥都御史或六科掌印给事中等。
突破正四品后,仕途前景大好。只要官运顺畅,不出几年即可升任从三品的光禄寺卿、太仆寺卿,正式跻身京堂官员行列。
继而晋升正三品,担任大理寺卿、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或太常寺卿等职。
正三品是文官的重要分水岭,达到此级别的官员才真正称得上“大臣”,享受各种优厚待遇。
换言之,只要能摘得正三品顶戴,未来不久便可晋升为六部侍郎。细细计算,从二甲进士以主事身份起步到侍郎,最短需要18年时间。
这18年已是理想情况下的时间,中途不能遇到丁忧守制等意外变故。至于侍郎晋升尚书,则难度更大。
一般新晋侍郎多为右侍郎,且多从工部、刑部、兵部起步,即使运气极佳,升到尚书也至少需6年。
由此得出结论:从二甲进士走到尚书位置,前后大约需耗费24年时间。
以上仅是御史个人的看法,不排除有个别进士用时更短晋升尚书的情况,但总体来说,二甲进士中20年内能升至尚书者,实属凤毛麟角。